日相安倍絕對不會效法1970年西德勃蘭總理,冒著凜冽的寒風來到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下跪,中日兩國百年恩怨心結始終難解。
終於來到2018年,筆者有個塵封已久的議題,終於可以振筆疾書,寫下自己內心中真實的感受,這議題便是「南京大屠殺」, 尤其是暑假看過電影「捍衛者」後,或許能理解日軍在松滬會戰後,攻入南京的那一刻,為何會產生湮滅人性的暴行?台灣人對南京大屠殺的看法,絕非跟看希特勒屠殺猶太人一樣,最多是感到遺憾而已,想到道德絕對是人權考量至上。
2017年是南京大屠殺八十週年紀念年,北京當局由上而下風風火火地大肆舉辦,揭發日軍的暴行、國軍的懦弱,並強調對日抗戰是共產黨和解放軍打贏等,選擇性的政治操作味道太重,在南京大屠殺事件中解放軍屬第三方;台北當局對南京大屠殺事件,陸委會僅低調地表示:希望各界重視中華民國在相關歷史事件上的重要角色,共同尊重歷史事實,汲取歷史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讓戰爭暴力不再發生,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而努力,彷彿已遺忘自己是此事件的受害方。那麼,作為南京大屠殺施暴者的日本呢?安倍政權則是低調再低調,南京大屠殺八十週年上演一齣第三方、施暴方、受害方等態度迥異懸疑的三國演義。
近年來雖有不少宣揚國威及愛國主義的電影,例如吳京的「戰狼2」,還代表中國去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可惜初選就被打回票。另一方面,筆者對廖希、韓平所執導「捍衛者」評價甚高,並非其他主旋律電影政治屬性不對,而是「捍衛者」所講述的劇情內容最為真實,1937年8月31日「淞滬會戰」中,出生黃埔六期的姚子青的青年軍官,奉命率部守衛寶山縣城,日軍則為了擴大登陸地域,對寶山進行了海、陸、空全面的瘋狂攻擊。面臨在裝備落後,地勢不利,沒有援軍的情況下,守軍運用了靈活戰術策略,從主動出擊攻襲敵軍到固守陣地頑強抵御,七日內擊退了日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全營五百餘人先後戰死沙場,最終壯烈殉國,史稱「寶山守衛戰」。
在寶山守衛戰前夕,姚子青給漢陽的妻子書信一封,信中有言:此去倘能生還,固屬萬幸,如有不測,亦勿悲戚,但好好撫養兒女,孝奉翁姑。電影捍衛者呈現出「丈夫許國」的理念,絕對是份高尚的道德情操,歷時七日的寶山保衛戰之後的「淞滬會戰」,乃對日抗戰中最大規模的會戰,然而,國軍隊英勇抗戰致使日軍傷亡慘重,引起日軍強烈報復意識,成為南京大屠殺之肇因。
不幸的是,日軍誤判侵華戰爭的情勢,低估中國民眾反抗日本侵略的意志,以為打下中國首都後戰事即告結束,故規模相當龐大的部隊均奮勇爭先,集結於南京,因而日軍司令部難以約束軍紀,掀開侵華日軍在南京後實施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屠殺、強姦、縱火、搶劫等戰爭罪行與反人類罪行。南京大屠殺絕對是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暴刑,證明日本高喊大東亞共榮圈是個謊言,是被用來美化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亞洲的行為。
具有良知之日本作家-石川達三之字裏行間;隱約暗示南京大屠殺雖然被害者並不一定有三四十萬之多,然自淞滬會戰起自南京保衛戰結束,京滬杭地區有相當數十萬無辜人軍民慘遭犧牲則為事實,歷史果然是一環扣著一環。近年來,中國與日本的民族主義彼此叫囂已久,甚至高喊日相安倍不要再參拜靖國神社,來一趟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下跪認錯。當然,日相安倍絕對不會效法1970年西德勃蘭總理,冒著凜冽的寒風來到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下跪,中日兩國百年恩怨心結始終難解。
作者 / 林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