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賴清德院長」先走出「賴清德市長」模式,避免掉入彼得原理的陷阱,畢竟台灣政府再造仍是未竟之志,賴閣揆所駕駛的的車輛,依然是千頭萬緒的中華民國政府體制的拼裝車。
評析賴清德組閣之前,有個管理學和行政學的原理,和讀者分享一下,舒緩一下外界批評賴清德因缺乏中央歷練而接任閣揆的質疑。
管理學上有個非常著名的大師,名叫勞倫斯·彼得,大師根據成千上百個有關組織中不能勝任的失敗實例,1969年分析歸納出一則非常黑色幽默的概念:「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其具體意旨乃在組織或企業的層級制度中,人會因其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令他在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職位,相反變成組織的障礙物甚至是負資產。事實上,彼得原理很務實地解釋人力資源中的級際競爭,對於官僚體系中的「層級節制」,有更深刻的研究。
為什麼要先談「彼得原理」?猶記得陳水扁政府時期,任用民進黨籍內閣包括張俊雄、游錫堃、謝長廷、蘇貞昌等,常遭到學界及在野黨批評為用縣長當院長,小孩開大車,落入彼得原理的陷阱,案諷民進黨並無培養閣揆及政務官的人才養成機制,難怪阿扁執政國政亂遭遭,國民黨真是五十步笑民進黨百步。的確,游錫堃當過宜蘭縣長、謝長廷當過高雄市長、蘇貞昌當過臺北縣長、張俊雄選過高雄市長,民進黨執政之前,張、游、謝、蘇從政資歷大抵為立法委員或縣市首長,唯一有部長經驗者乃唐飛,但任期最短。
諷刺的是,吳敦義也是經過多次地方歷練(南投、高雄),無擔任過中央部會官員的資歷,也能在八八風災之後,接替劉兆玄擔任行政院長,是少數馬英九政府閣揆裡面,任內政績和風評較佳的閣揆。彼得定律談縣市首長直升中央格閣揆,按目前的政治環境來看其實見仁見智,例如劉兆玄、陳沖、江宜樺、毛治國、林全等學者名士型,通旁會被批評為自我感覺良好,加上錯誤的政府化妝師及閣員政治貪腐的弊案頻傳,難怪民意支持度不高,也少有和總統討價還價的政治迴旋空間,閣揆頓時成為總統的幕僚長,在台灣憲政體制下特殊的雙首長制,當總統強勢時可任命的閣揆會變成幕僚長,但閣揆作為最高行政首長應該是執行長較佳。
若從企業組織的型態的來比喻,台灣的民選總統是董事長,被任命有組閣權的閣揆應該是總經理。從政治實務上的觀點,閣揆擔任過地方民選首長對於體會民情及掌握民意的認知較佳,但有時會囿於地方觀點而喪失全局視野,國民黨威權時代的中央部會官員少有地方歷練,但歷經民主轉型時期的台灣政治,地方民選歷練似乎成為政治甄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資歷,擁有民選資歷的閣揆,例如陳水扁政府時期的謝長廷、蘇貞昌,和總統討價還價的空間變大;馬英九政府時期的吳敦義也有類似的跡象。
強勢的總統與強勢的閣揆之間的磨和,勢必成為「蔡賴體制」能否維繫的關鍵,也會成為媒體見縫擦針的焦點。但筆者還是希望「賴清德院長」先走出「賴清德市長」模式,避免掉入彼得原理的陷阱,畢竟台灣政府再造仍是未竟之志,賴閣揆所駕駛的的車輛,依然是千頭萬緒的中華民國政府體制的拼裝車。
作者 /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