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豐富的電力發展經驗和技術,可嘗試朝向海外方展,東南亞各國均有豐富的物產和資源,偏偏缺乏可靠的電力系統,「電力新南向」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方針。
一個中油員工誤觸開關開啟震驚全台的「815大停電」,全台灣668萬戶停電,斷電期間網路上來流傳一句笑話:電影上,只有幾個人,有能力跳過至少 10 項安全程序把一座電廠關掉,包括伊森·杭特(不可能的任務)、詹姆斯·龐德(James 007系列)、傑森·包恩(神鬼認證)。
玩笑歸玩笑,蔡英文總統在臉上一句:因為人為疏失而輕易癱瘓的供電系統等云云,讓筆者確實對「2025非核家園」的信心產生動搖,發電備轉容量過低的結構性風險業已危機四伏,尤其在台灣電力增長不多,但是大型機組、電廠漫無目的的增加。倘若政府繼續迷信大系統、大電力機組,加上燃煤電廠發展受環評限制、天然氣發電受限於價格和儲槽容量、再生能源無法作為基載電力等因素制約,導致現階段的台灣還需仰賴核電。電力系統崩潰方為815停電之主因,一旦區域內發生了大停電,唯有靠台電技術維修團隊逐一檢修,民眾就只能盼望台電,慢慢等待發電回來。
其實解決台灣的供電問題,從技術層面看並不困難,但涉及核電存廢的意識形態差距卻是異常複雜。台灣電力自1945年發展以來,在台電公司的主導下,從一開始仰賴水力發電超過90%以上之電力系統,轉變為火力、水力等發電並重,至今發展到高效率的火力及核能發電、電力需求面管理,並發展民營電廠、再生能源開發、節能減碳等綠能發展,台電對台灣經濟貢獻不容抹滅。不過,針對台灣電力在備用容量下降的議題上,筆者建議有三:
其一,如何循序漸進地減少台灣對核能的依賴,畢竟國人對核電有風險的疑慮;
其次,減少台灣燃油、燃煤電廠的投資,降低發電成本以減少環境污染,發電與環保之間也要兼顧;
第三,設法促進發電及輸配電系統技術的發展,以台電目前的發展規模來說,現階段發電技術容易,但管理電力有時艱難。
台灣主要的能源發電乃燃油、燃氣、燃煤,同時也擁有三個核電站,台灣的核四連串議程被詛咒迄今,核四發電問題因為朝野政治因素而擱淺。然而,台灣現有三個核電站產生的核廢料雖然數量不多並存放於蘭嶼,其設計儲量已經快儲滿,不過,台灣始終缺乏核廢料處理設施,核廢料處理議題也一直在尋找可行性方案。筆者認為經濟崛起的東協地區,未來才是全球經濟發展最快速的區域,東協各國倘若專注興建電力基礎設施,台灣則可發揮電網聯網的優勢,雙方共同發展電網技術以促進發電及輸配電系統技術的發展,設法提高再生能源發電比例降低碳排放量,在天災或電力調度問題時,能夠從鄰國調度電力。
如今智慧化、國際化、安全化等方為全球電網發展趨勢,台灣有豐富的電力發展經驗和技術,可嘗試朝向海外方展,東南亞各國均有豐富的物產和資源,偏偏缺乏可靠的電力系統,「電力新南向」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方針。
作者 /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