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我們願意正視公民教育的本質,願意承認政治退出校園是過時的口號,並重新接納多元的觀點與意識形態在校園中萌芽,這個國家的公民教育才會漸漸得正常化,公民素質與民主也才會更進一步的提升。
公民教育是一個國家培養青少年成為公民所必經的教育過程,一個國家民主樣貌的體現,便是公民教育成功與否的最佳解答。前些日子立法院上演全武行,打巴掌、擲水球、灑文件……,現代常見的議會暴力活生生地在台灣人民的新聞報紙中不停上演著。
自立委民選以來,檢討立法院亂象的聲浪不曾停歇,儘管在十多年前便有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簡稱公督盟)在關注、評鑑立委諸公們的一言一行,仍無法有效的遏止國會上演作秀質詢、全武行等負面行為,讓我國立法權最高機關淪為最大的演藝發展中心。
當許多人義正嚴詞的譴責立委諸公脫序的言行時,或許大家都忘了,這些立委都是人民一人一票投出來的。許多人將選出這樣的立委歸咎於地方政治勢力、政黨傾向等外在因素,但有沒有可能,其實會產生這些地方勢力與政黨傾向,是源自於公民教育的失敗?
還記得多年前,筆者仍是國中生的時候,當時國英數自歷地公七個重點考科中,最不被重視的三個科目剛好就是歷地公,其中,公民又被視為最不需要讀的科目。在我國的升學體制中,歷史、公民被視為洗腦教育的產物,於是整個國家一聽到歷史、公民教育便先定調「政治退出校園」,不應多談。因此願意帶領學生深入接觸公民課程的老師自然不多,每逢敏感議題與段落,大多只能草草帶過,願意深入探討的老師,又經常遇到教師專業與倫理不足,導致不客觀或理解有限的窘境。加上升學主義的影響,多數學生只能專注於得分,而忽略了公民課程背後所欲帶給學生的公民價值與理念。
在升學主義當道,公民教育無法確實授予,又因「政治退出校園」這句乍聽之下合情合理,實則荒謬至極的口號下,台灣的公民教育嚴重的不足,使得台灣人民在面對公民權的行使與公民義務、人權、政治等公共事務有關的議題時,往往因為不清楚與主流社會不鼓勵了解的情況下,選擇了逃避。
一個人民習慣逃避了解、參與公共事務的國度,如何期待能夠產生一群高水準的代議士與政治人物呢?因此,當我們對於立院亂象、各機關首長脫離民意等政治現象感到無奈與憤慨時,或許當務之急不是片面的認定兩黨一樣爛、民主笑話等負面情緒的舒解,而是該換個角度省思,這個國家的公民教育出了什麼問題,以至於我們以民主方式產生的公職人員與其首長,為何總是一再地出包與鬧笑話。
我想,這個失落的國度曾經所盼望的民主,並無法在群體排斥公共事務、政治議題的了解中成長,而黨國體制下的黨外人士在那個時空背景下高喊的「政治退出校園」也應在民主化的這條道路中走入歷史,漸漸地讓公民教育走向正常化,一個完整的公民教育,它本身就夾雜著多樣化的意識形態,公民教育的本質並非掩蓋特定的意識形態與議題,而在於它本身多元而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唯有我們願意正視公民教育的本質,願意承認政治退出校園是過時的口號,並重新接納多元的觀點與意識形態在校園中萌芽,這個國家的公民教育才會漸漸得正常化,公民素質與民主也才會更進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