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旅行法」的草案內容來看,不僅是擺脫我方政治高層可正式訪問美國,也開拓美方可正式派閣員訪台,過往多以商貿、教育、醫療等政務層級官員交流為主,未來可擴及至外交及國防層級,此舉對台美關係的實質影響最大,也有助於持續合作維護亞太區域和平穩定。
近日在北京得知美國眾議院亞太小組通過「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旨在促進台灣與美國間的高層級交流。該則新聞在中國大陸官方新聞小篇幅地報導,但實際的政治威力卻不小。筆者認為該法案倘若得到美國參議院、眾議院通過,並得到總統簽署成為正式法律,對未來台美關係實質發展將大有助益,尤其可突破雙方自斷交後對於台灣的總統、閣揆及部長層級訪美禁令。該法案慎重地指出,由於「台灣關係法」施行以來,美方對台方涉及政治高層訪美有所謂的自我設限,導致美台之間缺乏有效溝通,美國政府應透過「台灣旅行法」鼓勵美台之間所有層級官員互訪,足見該法案對台灣的友善程度。
「台灣與美國關係」(台美關係)及「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中美關係)所存在的差異,長期困擾著研讀國際關係史的學生,嚴格來說,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之間從1913-1979年的建交關係,及雙方斷交後的雙邊關係,一直被視為官方教科書的版本。然而,近年來有倡導「台美關係史」的聲浪,主旨是台灣自有信史以來,與美國雙方在歷史上的不同階段的關係,以及當前臺灣與美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台美關係史包含清治時期及日治時期,甚至產生台美關係甚至早於1911年建政後的中美關係的說法。
隨著美(華盛頓)、中(北京)、台(台北)之間三角關係的情事發展,加上歷經民主化與自由化浪潮後台灣,媒體上報導與美國關係的說法,業已定調為「台美關係」;迥異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的「中美關係」,政治上的意識形態暫且不身深入討論,台美關係或中美關係彼此論調之爭,已非台灣民眾所關注的焦點。事實上,「台灣旅行法」的草案內容來看,不僅是擺脫我方政治高層可正式訪問美國,也開拓美方可正式派閣員訪台,包含聯邦層級、州層級及國會層級等政要,過往多以商貿、教育、醫療等政務層級官員交流為主,未來可擴及至外交及國防層級,此舉對台美關係的實質影響最大,也有助於持續合作維護亞太區域和平穩定。
「台灣旅行法」讓中方人士批評為「非常愚蠢」,但前副總統呂秀蓮則認為這是「遲來的正義」,而參議員版本則大致與眾議院版本相似,皆為要求解除台灣官員訪問美國的限制。筆者認為看待「台灣旅行法」要有透視國際戰略及美國政治發展之視角,美參議院提案者為來自佛羅里達州共和黨政治金童-Marco Antonio Rubio,Rubio雖為古巴裔,但從政之路初期得到茶黨的奧援,反對槍械管制、同性婚姻和墮胎、反對川普驅逐回教徒等,猶記得前幾年北京單方面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而引發中日紛爭。Rubio立即指責中國「無視國際協議,破壞亞太地區的海洋安全」,並遂向參議院地交譴責中國的草案而全票通過,成為共和黨期待的明日之星。
作者 /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