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德郡研究部] 教育,是我們都接觸過,並且廣泛存在我們生活之中的,它從狹義的特定場所形式,如學校教育,到生活中廣泛的教學,都可以屬於它的範圍,這種目的性的讓他人獲得新的認知,包含知識、技能或是體悟等等的行為,都屬於教育的一環,不過在我們現代人一生中,影響最為深遠的,主要是兩種教育型態,也就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其中學校教育因為客觀上資源程度的不同而有著許多差異,從大家所熟知的名校到放牛班,其在方法、內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而家庭教育就更不用說了,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家庭教育,而家庭也在學校教育的選擇上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可以說,個體所接受到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差異,源自於原生家庭的社經階級。
所以說,一個人出生在什麼樣社經地位的家庭,便會接受到對等的家庭許學校教育,而因為學校與家庭教育對於決定個人未來發展影響甚鉅,所以這樣的教育也就決定了下一代的社經地位,這種上一代社經地位延續到下一代的現象,就是階級複製,所以很清楚地,教育就是階級複製的方式。
簡直就像世襲制的縮影,政客的兒子長大依然是政客,董事長的兒子長大依然是董事長,出生在有錢人家,從小接受各種資源栽培,從教育資源到娛樂遊戲都可以自由選擇,長大之後更可繼承各種財產、事業,無須努力就可以享有揮霍不盡的資產,相反的,社經地位低的家庭之中,即便是加倍努力求突破困境,也頂多只是謀個餬口飯吃的勞工,為那些無須努力繼承資產的老闆做牛做馬,壓榨生產力而已,這種勞動報酬不對等的情況本身就已經是弊病,更加嚴重的是,有了教育來鞏固階級複製制度,這樣的弊病成為一種架構,一種循環,一種社會運作的模式,這好像原本是入侵的疾病疾病喧賓奪主了。
那過去怎麼說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方法呢?主要是兩點原因,第一是因為觀察上的錯誤,過去,社會階級有平民與貴族,這個界限,基本上無法跨越,平民無法透過社會上的努力來讓自己達到某種條件便成為貴族,只能透過有權力的貴族之授予來成為貴族,所以社會階級是非常固定的,平民再如何努力移動,都是在平民的世界裡打滾,但是在時代變遷之下,社會階級已並非平民貴族之分,新的社經階級是以資產的持有量為標準。
如此一來,社經階層的層數增加了,而個人可以透過累積資產來提升它的社經階級,如同一個農工出身的小孩,透過學校教育的優異成績,可能可以在大企業擔任中階主管,擠身白領階級,所以在觀察上會誤解成社經階級的流動增加了,被視為是教育促進階級流動的典型案例,但是仔細的分析一下,階級被重新分配了嗎?社會資源有因此流通了嗎?事實上,95%的社會資源依然被掌握在5%的人手中,所謂階級的流動,只是95%的人在爭奪5%的資源,競爭激烈快速,讓人產生了階級迅速流動的錯覺。第二點原因,當然也就是因為擁有95%資源的人同時掌控了教育制度,教育被提倡為促進階級流動之方法,是為了鞏固其促進階級複製之能力,讓掌握資源的人可以始終保持其地位,而利用教育確保階級複製之方式亦不會遭到懷疑。
像是階級複製這種循環的特性,就是不會因為自身力量而被改變,因為循環對於自身有正增強的作用,勢必要使用外力才能夠造成改變,而外力亦必須是持續且強力的的,方能克服循環本身的強化能力,所以要破除階級複製循環,也可以從教育著手,前面我們了解到,因為原生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造成後代教育選擇不同,所以藉由移除這種選擇效應,我們將可以有效避免原生家庭傳遞給下一代的原生資源,並非消除教育制度,畢竟教育在生活功能上依然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性,真正要消除的,是因為原生家庭資源不同而造成的選擇效應,亦即口語中的名校效應,這需要透過入學制度與教育內容兩方面來修改(相關的內容可以待本期刊另一研究小組的專文完成後探討)在個體進入學校教育體制中的起始點,便實施全面性的公費分校分班,以綜合指標測驗來分發未來的教育專科,藉由如此的方式消除學校教育的選擇化差異,同時杜絕原生家庭所提供的不均等資源,縮小家庭教育的影響力,透過稀疏原生家庭與下一代之間的資源輸送連結,來打破階級複製的循環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