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眾對於社工的第一個印象,多半是:「是志工嗎?志工怎麼還需要念大學才能做?」。若再稍作幾個關鍵字來提醒,得到的回應大概是:「喔,原來是幫助人的一個職業喔!我聽說社工沒什麼前途,你怎麼會成為社工啊?!」。類似這樣的問答在台灣社會中每一個社工師、社工員與社工系所的學生日常生活中,頻繁而無力的重複著。
社會工作是什麼?依我國各社工系所能查詢得到的定義,大概是一門助人的專業,目的在協助個人、家庭、團體、社區能適應所在的社會環境脈絡,增強或恢復其社會功能的能量,及創造有利於達成目標的社會條件的一種專業活動,以預防或舒緩社會問題。更進一步說,社工有追尋社會公義與人權的使命、責任。
乍聽之下,社工似乎是一個滿腔熱血、前途似錦且堪稱國家支柱的一個專業學門與領域,但實際接觸、學習了這個學門、專業後,才會發現美其名是帶動社會走向烏托邦的重要推手,實則是專門處理一些因為制度、環境等因素所導致的弱勢問題,讓政府部門與相關政府官員無法處理的棘手問題,透過外包案件等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
身為一名社會工作相關科系的就學學生,對於社工的實務與現實中所能遇到的各種難題,或許都還無法體悟,但至少在與一堆理論、電影、文字搏鬥的過程中,我也隱隱約約的能體悟社工人的苦。但最苦的,我想絕對不是面對個案、不是一覺醒來面對的就幾乎是社會中的底層、不是實務與理想中的差距,而是薪資條上那幾乎不變的薪資數目與回捐機制。
在台灣,免不了要談談有關於錢的部分,更何況,社工不是志工,是需要支薪的。社工在台灣普遍起薪約25~33K之間(依地區、性質、畢業學校等因素而略有不同),若以其他職業近年來因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的22K影響所導致的公定價22K來看,這樣的起薪似乎算是不差了!但這樣的起薪往往就是社工一輩子所能領到的薪資了,普遍社工除非考上社工師、晉升機構主管等因素而加薪幅度略為提高外,大概頂級的水準都落在35~40K之間。對比同樣具有危險性、需要有熱忱、具有專業性的警察/護理士/諮商師等職業,薪資簡直少得可憐(這還不包括通常需要回捐、政府給予機構給付社工薪資用的經費都會被自然回捐等惡習)。
薪資水準與成長幅度已經可以用悽慘兩個字形容,禍不單行的社工,當然還有重頭戲-回捐。美其名,回捐是為了維持機構的營運,希望身為職員的社工們能夠「忍一下」,以求永續的服務和經營。說難聽點,回捐就只是一個變相減薪、剝奪受雇者薪資的手段。而這樣的剝削,還具有很大一部分的金錢來源,是來自於機構得到政府部門委託的案子,而依照政府的公定價32K薪資,被機構回捐之後,社工實際看得到的薪資,通常只剩28~30K不等。
低薪、過勞、回捐、專業不受尊重、危險……,所有在台灣能夠聽見的負面詞彙,幾乎全部都能無縫接軌的套在社工界身上,身為在社會邊緣第一線拉扯的社工人員,理應獲得社會最大的掌聲與應得的回饋,但實際卻也是被體制所壓迫的那一個。
當一個專業開宗明義就是要打破不公不義,追求人道主義與社會進步作為己任,卻在實務上淪為體制中被剝削、餓著肚子的那一個,那麼我們如何期待這樣的專業人員,能夠持續保持著熱忱與同理心、堅持對的信念,替社會弱勢發聲,並勇敢地走在社會的前端,追求更公正、公義且進步的社會價值呢?社工也是人,唯有獲得應有的尊重與社經地位,並從政府開始願意正視並改善目前社工體制中既有的惡習,才有可能不再嚇跑一群又一群社工相關科系畢業的學生,也才有機會讓社工專業深耕於台灣的每一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