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媒體與言論界有一種常見的做法,就是先立一個稻草人,然後再猛批評之。最可笑的是有時這個稻草人就在不久之前,可能還是這些媒體吹捧的對象。最近的例子之一就是所謂的「小確幸」。
小確幸在中文裡的字源咸認來自村上春樹與另外一位先生的插畫散文集,但是當村上春樹描述的只是生活中能夠帶來小小快樂的事物時,在台灣卻對這樣的名詞有了各式各樣的詮釋:於是吃一頓好料算是小確幸、開間小咖啡廳或手工藝品小店也是小確幸;而也因為沒有確切的定義,因此媒體及論者可以昨天吹捧之,鼓吹小確幸旅遊與創業對經濟的助益。
今天又大肆批評之,說年輕人都只顧眼前的小確幸,只想做做小文創、開開小店,沒中國青年的狼性,沒想到台灣的產業與未來,然後一定要把這議題說成台灣會因此喪失國際競爭力、導致滅國亡國,好像吃吃小吃開開小咖啡館就會讓小行星撞上台灣,而且還完全不會波及其他周遭國家一樣。
事實上,吃吃小吃開開小店至少還能振興一下台灣的國內消費,比較起在大企業的陰影下,連店都開不起的韓國青年、或是不敢找工作,只能躲家裡繭居的日本青年,又或是充滿狼性想趕快拿到外國籍離開中國的中國青年,筆者不覺得積極想要自己找出路的台灣青年有任何比不上人之處:不管是去創業、去上街抗議,或是回到鄉下去經營農業。
如果要說狼性,那麼參加詐騙集團,到世界各國去詐騙外國人夠狼性吧?反正賺筆大的嘛!更何況最愛批評年輕人眼中只有小確幸的大老闆們,只為了個一例一休就唉唉叫個不停,開出的薪資也只有22K甚至更低,有這樣的老闆與這樣的社經環境,年輕人不去小確幸創業還真是對不起自己。不須管媒體怎麼說,政府與年輕人都應該合作一起創造台灣更好的社經環境,讓大幸福與小確幸可以並肩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