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為什麼中國疫苗會引起爭議?

  • 時事
  • 民意

中國疫苗,宣稱成功稍早或約等同於美、英,卻一直未見正式發表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資料報告。與美、英國內優先的狀況相反,亦未見中國境內人民的大規模普遍施打,反而選擇性的對開發中國家展開外銷。中國國民黨,對此異於常態的現象,視而不見、不發一語。…疫苗的適合與否,直接關係到你、我施打後的健康福祉。決定權在自己,不必人云亦云、或惑於假信息、或迷於口水。只要衡量製造國及製造廠商是否具有信譽、是否値得信賴,再加上有否經該國FDA通過,大概就不會有太大問題了。

為什麼中國疫苗會引起爭議?説真的,我實在不懂。

從紐倫堡大審後,人體試驗的方式,經過過多次增補、修訂後,其所訂立的規範,至少在近二、三十年,已成為國際共識。此種共識,即明確要求:任何針對人的各種研究計劃,均需事先送獨立的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後,始能依照計劃內容逐步進行,而且,在整個執行過程中,必須受委員會的監督,以確保受試者的權益得到該有的保障。在執行中,任何修改,均應送委員會重新審核,獲同意後,才能變更、執行。倫理委員會,可分成機構/醫院性、區域性及全國性等獨立組織。成員至少需五人,其中,至少應包括有一位科學家(專家)和一位非科學家(如,宗教、社會等人士)。(可依情況,增加成員人數)

中國疫苗能打嗎? 圖片來源:NTTimes
中國疫苗能打嗎? 圖片來源:NTTimes

對新藥物(含疫苗等)、新療法/療程(含新的儀器等)的開發及使用於人體,因其直接影響病人的健康/權益,要求更是嚴格。必須通過一序列人體試驗流程。此流程,主要分成二部分:1、臨床前試驗(pre-clinical trial);2、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二個實驗,被視為各自獨立。通常,必須在臨床前試驗通過後,才能申請進入臨床試驗的審核。

臨床前試驗,以動物實驗為主。操作的自由度較大,但,仍必須符合動物倫理的規範要求。首先,必須提出整個研究計劃,包括研究目的、文戲回顧、理論基礎、研究方法及可能預期的結果等等,經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才能進行。結果,亦必須送委員會審查,確定其整個過程皆依計劃執行,所獲得資料/結果具有可信度,且其安全性(safety)和有效性(efficacy),皆在可接受的範圍,才算完成。簡單講,此試驗主要在驗證針對某個特定問題/疾病,使用新療法後的反應及是否可行。尤其,關注在支持新療法的安全性(如,有效劑量範圍、不良反應/副作用、嚴重不良反應、致死量等等)。一旦安全性出現疑慮,後續的計劃/試驗即被中止,直到疑慮被澄清/解消。若無法消除,後續試驗即被廢除/禁止。

臨床試驗,因為直接牽涉到人,因此,更為愼重、複雜。通常,只有在臨床前的動物試驗通過後,才能申請。申請的計劃內容和方式,仍走前述流程。最重要的是,必須附有臨床前/動物試驗的所有資料/結果,做為委員會審核的依據/參考。一旦被通過,以新藥來講,至少要完成下列三個階段的試驗和審查:

階段0(非必需,可依情況而定)
使用稍低於治療範圍的劑量(參考/依據臨床前/動物試驗所獲得的資料推估),單次使用於少數人(通常10-15人)身上,以獲得該藥在人體的反應(藥物動態學)及人體 如何處理藥物(藥物動力學,如,吸收、分佈、排泄及半衰期等),是否符合預期。

階段1
以安全性的篩選為主。通常以少數人(通常20~80人),用來評估新藥的安全性,決定安全的劑量範圍及找出不良反應/副作用等。

階段2
主要是使用在欲「治療」的病人身上。分二個層次進行。以隨機方式選定「治療組」及「對照組」,來決定適合的劑量。然後,再設計依決定之劑量,來試測/評估其療效。簡單講,在這個階段,需完成初步的治療劑量範圍訂定及療效評估。

階段3
主要在正式証實新藥/療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常,依階段2所獲得的治療劑量範圍,以1000-3000人進行試驗。就其有效性,安全性(不良反應/副作用等),與現有療法比較。 須証實對病人更為有利/益。

上述流程,每個階段,因目的不同,被視為分開且獨立的計劃,皆必須通過倫理委員會依序審查通過,才算完成。然後,將所有相關資料送國家藥品食品管理局(FDA)申請審查。通過後,才能被核准上市,依所提適應症正式使用於臨床。上市後的藥物,即進入階段4的長期監控。也就是,任何尚在臨床使用的藥物(不論新、舊),只要被發現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副作用或致死,都必須被重新檢視是否為該藥物造成。一旦成立,該藥將立即被下架禁止使用。這也是爲什麼你會看到某些藥物會突然被禁止繼續使用的原因。

從上面的簡單說明,不難瞭解為什麼新療法會那麼昂貴。因為,一個新藥走完上面所列的必要流程,除了龐大的研發人員外,至少要花費數以億計的美金,同時,需耗時數年以上。最現實的是,最後能被核准上市的藥物,為數可數。這也是新藥的開發,為什麼那麼緩慢且總是集中在美歐幾個大藥廠的主要原因。並不是隨便那個藥廠或國家即有能力做到。在九0年代,美國為了縮短研發及在他國上市的時間,開始推動多國、多中心在階段3的跨國研究。台灣少數單位即在這波中被選入,這是台灣開始走向跨國研究的開始。

我也曾參與英國某家大藥廠新藥的各國同步階段3研究,學習及走過了實際流程。整個過程嚴格遵照計劃中的步驟執行,且保留所有資料,以便隨時接受查驗。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受試者權益的保障。為每一位受試者編列的預算,(我想應該比美、歐低一截),大概三、四十萬台幣(計劃中所使用的藥物不計。主要包括與試驗有關的所有評估、抽血檢查/處置及所需要相關費用等)。另外,藥廠亦須支付因試驗而遭到傷害的受試者所需的醫療費用。若受試者因受試而死亡,其賠償金額,依台灣和英國法院的判定,選擇較高的一方給付。

提起這些陳年往事,主要是想説明一種新藥、新療法的開發,是一個相當艱辛、漫長的過程。也是由研究者的學術良心,加上資訊透明和外在層層監督,所展現的結果。新疫苗的開發,我想,應該和新藥的開發類似。不同的是,新藥,是針對病人;新疫苗,則是針對健康的人,和可能患有其他疾病的病人。前者,影響/使用的人數範圍有局限;後者,影響/使用的人數則無局限。理論上講,疫苗的開發,其安全性評估,資訊應更透明、更經得起檢驗。因為,大規模的施打,一旦安全性出錯,其後果是災難性的,絕對疏忽不得。這也是為什麼李明亮教授在SARS戰疫後,提出台灣自己需要有研發疫苗的能力,因為它是一種國安問題。在此次武漢肺炎的世界大流行中,各國爭搶美、英傳統大藥廠生產的疫苗,即不難看出。

若單純的從疫苗研發流程來看,從開始到上市,不到一年,實遠低於常態。如果不是川普以戰時狀態應變,傾全國之力投入(包括政府鉅額資金的快速注入),相信不會如此快速,因為該有的基本流程、關卡,還是必須走過,且全程資料皆須保存備查。由輝瑞、A-Z等傳統大藥廠以雄厚、龐大的研發、製造能力,全力投入。完成後,還必須經FDA的審查通過及緊急授權,才有可能如此快速。至目前為止,幾種疫苗已共有數千萬人施打。產生嚴重不良反應或死亡的個案,並不多。初步看來,其安全性並無太大疑慮,其有效性也大多在八成以上。接下來,就看階段4實際持續追蹤的結果,以做為是否修正、改善的參考了。

要在如此短的時間生產出如此大規模安全性、有效性皆符合標準的疫苗,就連日本都無法做到,其條件之嚴、門檻之高,可想而知。
尢其,一旦任何環節出現疏忽或差錯,而導致較嚴重傷亡事件,面對司法及巨大賠償問題,很可能使一個傑出優秀的公司陷入困境或毀於一旦。

中國疫苗,宣稱成功稍早或約等同於美、英,卻一直未見正式發表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資料報告。與美、英國內優先的狀況相反,亦未見中國境內人民的大規模普遍施打,反而選擇性的對開發中國家展開外銷。中國國民黨,對此異於常態的現象,視而不見、不發一語。反而,從連先生、馬先生到立院黨團多位委員及名嘴,輪番批評陳時中意識形態化拒中,並獻策(什麼潤滑劑等不雅政治文學口水)推動開放進口中國疫苗。說真的,我實在不懂。

疫苗的適合與否,直接關係到你、我施打後的健康福祉。決定權在自己,不必人云亦云、或惑於假信息、或迷於口水。只要衡量製造國及製造廠商是否具有信譽、是否値得信賴,再加上有否經該國FDA通過(最好是G7+瑞士、澳洲中,至少有二或三個以上國家同意上市),大概就不會有太大問題了。

對中國疫苗,要不要進口?大家不妨自己自由心証一下。比較令人好奇的是,中國國民黨的馬先生、連先生、立院黨團委員、名嘴等人,最後會選擇那一種疫苗?千萬不要到時又大聲叫駡:「因為陳時中意識形態作祟打不到中國疫苗,只好「被迫」打美、英疫苗了」。

作者 / 旁觀者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中國 新冠肺炎 疫情 疫苗 研究 社會 藥廠
2021-02-22 旁觀者

Post navigation

綱不舉目不張,國民黨一團混亂! → ← 開學典禮規定準時收看市長直播,太官僚!

Related Posts

中國人三千年是不是白活了 ?

台北的政治達人們最近常談及周朝的「旦己」。女禍,而避不言及其它! 中國不愧為歷史悠久,殷鑑不遠、以古諷今,念過書的人都有這種興癖。只不過讀書人,例如說「智識藍」,不是很多人都知道三千年間「分」與「合」各佔一半:「合」是正朔,「分」也是正朔。 今日時常說的「漢唐盛世」:大唐帝國是關洛間的「胡化漢人」所建立的,是「胡化」的善果:中國有今日的幅員,也都是「異族」愛新覺羅氏打拚出來的。雍正皇帝的「大義覺迷錄」,還很值得今日中國沙文主義者,認真閱讀。 「旦己」轉世回魂,依她的固有智能,大概不知道「中國人的」應該只是純漢人所建立的明朝的疆域。她大概也不能領略用「宏觀的眼光」來看歷史;例如說,毛主席的「朝代興亡動力學」:中國新朝代的建立,只要保持建國初期能保有30年的穩定,就會有二、三百年的正朔。 中國共產黨「建政」已經過了毛主席所說正朔的一半,再等個百數十年,檢測它是不是真的是中國歷史的輝煌結局,從此四海昇平、國泰民安,歸順者絡驛不絕,習近平主席會被稱作新的「天可汗」,哪需要航母和航天、太空武器 ! 這些「歷史宏觀」的見解,當然不是台灣新世代「旦己」者所能了解,中國人以悠久歷史為榮,即使有新旦己為新領袖,區區海角一隅,羊羣變獅羣,有甚麼可以大書特書的,荒誕有如挖得希世奇珍,開千古未有之新奇,舉國稱賀 ? 以「歷史宏觀」的眼光來看,中國人的「暴喜」是不是三千年都白活了 ?何況國民黨的區區百年歷史 ,何值道哉 ! 作者: 王充

藍營的「大頭腦」要她收歛大嘴吧 !

藍營少有的「大頭腦」要國民黨新科主席,不要再放言無忌,好好的收歛大嘴吧。 「大頭腦」語重心長,你我小公民們都可以了解,新科主席「新人新政」,權力剛上手,怎麼可以不把心中積鬱多年的怨憎、靈魂中真正信仰的,一吐為快,大白於天下 ! 俗話說,「嘴大吃四方」,嘴大可不是缺陷,—— 除了德國外、還有英國、美國、日本等的外籍記者會,都應該會召開。期待主席口齒便給,辯才無礙,勇抗「八國聯軍」,不嘴大怎麼行? 你我且耐心等待國民黨新主席的魄力,如何氣吞萬里如虎!她是不會相信「大頭腦」的忠告:「不要以為國民黨比 AIT 大」!她一定會立即反駁:是AIT 大,還是中國大 ? 新主席已經不再是「傾中」或是「親中」的問題,—— 而是「我是中國」、「我以中國人為傲」、「國民黨是中國人的中國國民黨,不是丟人現眼的台灣在野黨」。 看來新主席不但嘴大,而且深及五臟內腑,上達四魂六魄,無處不是中國,這才是真正的愛國份子。不要再蔑稱人家只是「紅統幫」的同路人! 根據中國共產黨的信持:「國中無國」,所以只有一個中國 ,沒有各表:「黨中無黨」,只有中國共產黨,沒有中國國民黨的餘地。 中國國民黨只會淪為「政治協商會議」中的「紅統委員會」的附隨組織。國民黨新主席,台灣小公民們預先恭喜你可以貴為中國「紅統委員會」的委員長 !話說「委員長」呢!來頭也不小,不是有位國民黨的巨人也當過,你不是念茲在茲,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嗎!—— 只要反共的巨人歡迎,主席你可真是雙喜臨門,可賀可喜!   作者: 李隱

不是誰的附屬,而是文化共生─淺談台灣多元文化的綻放

  近期徐國勇一句「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引發熱議,有人指為「媚中」、有人讚為「理性」、亦有衛道者稱其「扭曲歷史」,但若從文化學、歷史學與社會科學的角度冷靜分析,這句話其實揭示了台灣文化的本質真相即台灣並非中華文化的延伸,而是吸納中華文化後重新內化、再創的新文明體系。    首先,從文化學的觀點來看,文化從來不是封閉的「所有權關係」,而是動態的「流變過程」。文化學者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指出,文化是「一種活著的意識形態與實踐系統」,會隨時間與社會互動而再造。以此觀點來看,台灣自清代以降確實大量承襲中華文化元素,如語言、宗族制度、宗教信仰、禮俗倫理等;但這些元素一旦跨越台灣海峽,便在不同的社會結構中發生轉化。舉例來說,媽祖信仰雖源自閩南沿海,但在台灣卻演變成結合地方自治、社區祭典與宗教經濟的民間力量,成為「台灣式」媽祖文化。這正是文化學上所謂的「再脈絡化」(recontextualization),中華文化的符號被重新賦予意義,成為台灣文化體系中有機的一環。    再從歷史學角度來看,台灣的文化形成歷程,本就是多重影響下的結果。史料顯示,台灣歷經原住民族社會、荷西殖民、明鄭政權、清帝國統治、日治現代化與戰後的中華民國政權,每個時期都留下深刻的文化層疊。清代漢人移民確實帶來大量中原文化元素,但與在地原住民、荷蘭教會文化以及後來的日本近代化影響交融之後,形成極為複雜的混血文化。這種文化並非「中華文化的附屬」,而是歷史演化的混成體(hybridity)。以台灣的教育與建築為例:清代學堂教《四書五經》,日本時期導入現代學校體系,戰後再融入西式教育理念。若問哪一個才屬「正宗文化」,答案應是—台灣本身即是融合的正宗。     第三,從社會科學的角度,文化的歸屬並非由政治認同決定,而是由社會實踐構成。社會學者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文化資本」概念,指人們透過語言、教育、習俗等累積象徵力量,形塑共同體認同。台灣的文化資本,將儒家倫理融入現代、日本的紀律與職人精神、西方的民主制度,以及原住民族群的自然觀,這些要素共構出台灣社會的獨特性。徐國勇的說法之所以正確,在於他承認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但「只是部分」而非「全部」,實則文化是一個開放集合,不是排他選邊的二元對立。     最後,從全球化理論來看,當代文化早已跨越民族邊界。台灣的流行音樂、影視與文學同樣帶有中華文化的底色,卻以更開放的方式呈現。五月天、吳青峰、九把刀的創作都以中文為基礎,卻內含日本次文化、歐美搖滾與台灣地方語感。如果台灣資本、政策或人才願意擴大文創產業投資,台灣多元文化性一旦輸出,將不亞於韓流。     令人遺憾,徐國勇的話其實點出一個深刻但常被政治化的事實,即中華文化在中國大陸逐漸被政治化、民族化,若該人群係認同中華文化、以此為生活模式,將被強制「標籤」為中國人,部分台灣人也有此堅定想法。早在中國古代文化與國界無嚴格界限,文化與漢人劃上等號是基於外族叩關用以團結內部的武器,而非以文化論民族;以民族論國界。至19世紀後,文化與族群被當成為近代國家重塑、政權鞏固的工具,故活在21世紀全球化當下,國與族之認同,應由地方住民自決。     更甚者,台灣文化是將既有傳統文化、儒家道德與宗教民俗融入現代元素最成功典範,也融合日本、歐美、原住民與「新住民文化」,早已超越文化拼盤的理想;反觀中國大陸近期所興起的文化自豪,多半來自被列強壓抑百年之恨,來自於自卑又受文革掏空,隨著政軍經崛起,挾著過去大國受辱史的自卑企圖重構強盛,反使中華文化具排他性,過去彬彬有禮、懷柔四方的傳統精神已蕩然無存,竟由島國延續正統、賦予新生,在西風東漸的近代延續香火。 作者:劍藏鋒

台灣文化,是我們的生活與靈魂

在那個還沒有自由的年代,一群知識份子開始用文化喚醒人心。有人辦報,有人開講座,也有人走進街頭,把「做自己的人」這句話說給社會聽。那不只是知識的分享,而是一種要讓人重新抬頭、認識自己土地的努力。那時的台灣,雖被外力統治,卻開始從閱讀、戲劇、母語裡慢慢長出自己的聲音。這場文化覺醒,讓人懂得文化不只是傳統,而是生活裡對尊嚴的追求。 台灣的歷史走過太多不同時代。荷蘭、西班牙、日本、美國、中華文化,都曾在這裡留下痕跡。每一段歷史都像一層顏色,疊在島嶼上,沒有哪一種可以被拿掉。中華文化的思想與文學,成為台灣文化的重要部分,但它不是全部。我們同時也承接了日本的教育制度、西方的民主觀念、原住民族的土地精神,還有島上人那份從生活生出的韌性。這樣的融合,造就出一種特別的氣質:包容、開放,又有自己獨特的節奏。 現在的台灣,文化就在身邊。早上廟口的鐘鼓聲、夜裡的音樂節、原民歌聲、客家山歌、台語劇場、英文詩朗誦,都在同一座島上並存。你不需要刻意尋找文化,它就活在市場、巷弄、教室與田野之間。有人說,台灣文化很難定義;但也正因如此,它才真實。這座島的多元,讓每個人都能在不同的文化裡找到自己的影子。 文化教育的意義,就在於這裡。它不只是教我們背歷史、記節日,而是讓人理解我們為什麼會成為今天的樣子。當學生在課堂上學母語、讀台灣的故事,當地方社區講起老屋與廟口的往事,那不只是學習,而是一種對土地的認同。台灣文化不需要誰來定義,它早已在每個人的生活中成形。它吸收了中華文化的文學底蘊,也擁抱外來思想的多樣開放,最後變成屬於台灣自己的樣貌。 這就是台灣的美,一座被海包圍的島,卻不封閉;一個被不同文化影響的社會,卻更懂包容。文化讓我們記得自己來自哪裡,也讓我們知道該往哪裡去。台灣文化,是我們的國家精神,是這片土地最深的呼吸。只要我們願意理解它、珍惜它,它就會一直發光,照亮這座美麗的福爾摩沙(Formosa,葡萄牙語譯為「美麗之島」 )。 作者:潘威佑

Recent Posts

空軍六聯隊的任務性質與未來展望

空軍六聯隊的任務性質與未來展望

空軍總計約有3.5萬人,全國七個飛行聯中又以屏東六聯隊較為特殊,主要是操作E-2K空中預警機、C-130運輸機、P-3C定翼反潛機等,任務涵蓋空中預警、運輸、反潛、偵巡等皆為六聯隊的工作範圍,其中E-2K預警機、C-130H運輸機正面臨機齡老化、消失性商源的挑戰。 採購E-2D為必要 [...]

More Info
中國人三千年是不是白活了 ?

中國人三千年是不是白活了 ?

台北的政治達人們最近常談及周朝的「旦己」。女禍,而避不言及其它! 中國不愧為歷史悠久,殷鑑不遠、以古諷今,念過書的人都有這種興癖。只不過讀書人,例如說「智識藍」,不是很多人都知道三千年間「分」與「合」各佔一半:「合」是正朔,「分」也是正朔。 [...]

More Info
藍營的「大頭腦」要她收歛大嘴吧 !

藍營的「大頭腦」要她收歛大嘴吧 !

藍營少有的「大頭腦」要國民黨新科主席,不要再放言無忌,好好的收歛大嘴吧。 「大頭腦」語重心長,你我小公民們都可以了解,新科主席「新人新政」,權力剛上手,怎麼可以不把心中積鬱多年的怨憎、靈魂中真正信仰的,一吐為快,大白於天下 ! 俗話說,「嘴大吃四方」,嘴大可不是缺陷,—— [...]

More Info
不是誰的附屬,而是文化共生─淺談台灣多元文化的綻放

不是誰的附屬,而是文化共生─淺談台灣多元文化的綻放

  近期徐國勇一句「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引發熱議,有人指為「媚中」、有人讚為「理性」、亦有衛道者稱其「扭曲歷史」,但若從文化學、歷史學與社會科學的角度冷靜分析,這句話其實揭示了台灣文化的本質真相即台灣並非中華文化的延伸,而是吸納中華文化後重新內化、再創的新文明體系。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