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兩岸交流密切,不少台灣人有中國大陸求學或工作經驗,不過我們似乎少有優秀的「中國觀察」報導或著作,因此大多數台灣人對於當代中國的認識,往往流於零碎、表面與偏見。
日前在網上讀到〈追求台獨,更有瞭解中國之必要─專訪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不禁有個感觸:身為台灣人,不僅要知道台灣事,基於現實考量,難以避免地需要瞭解中國─不是昔日黨國教育下的「過去式」中國,而是快速發展與變化的「現在進行式」中國。
如今兩岸交流密切,不少台灣人有中國大陸求學或工作經驗,不過我們似乎少有優秀的「中國觀察」報導或著作,因此大多數台灣人對於當代中國的認識,往往流於零碎、表面與偏見,富察提倡以「非虛構寫作」認識中國,剛好給我們一個補課機會。我聽過幾次他的公開演講,對他的想法有比較多認識,也啟發我開始思考,如何培養台灣本身的「中國觀察」作者。
富察本身的背景獨特,他是滿人出身,取得文學博士後,在上海報業工作,十多年後到台北重新打拚,開創「八旗文化」,擔任總編輯。富察的非傳統漢人中心、亦非台灣人的立場,讓他的「中國觀察」選書具有特殊優勢,台灣出版人一時之間很難超越他,而目前的出版銷售成果顯示,八旗文化可以靠台灣市場存活。所以,我形容他是「思想自由的文化人」,而他的思想自由(包括言論自由),來自兩岸生活與工作經驗的融合,以及經濟獨立的基礎。
富察所謂的「非虛構寫作」,包括報導文學、傳記文學與歷史寫作等,而他認為這個文類的優秀作者,可以從文壇、學界與媒體界等領域尋找,譬如新聞記者便有透過平日的採訪工作,收集寫作素材的優勢。
有關「中國觀察」的非虛構寫作,富察對於美國作者給予很高評價,然而有別於美國智庫學者可能的黨派之見,書寫也比較生硬,由他所寫的〈「用寫作正視現實」──島嶼的自我解放,是深入了解你的敵人或假想敵〉可知,美國記者的「中國觀察」寫作,強項是流暢易讀的敘事技巧、對於人物形象的生動描寫,以及成熟掌握長篇文字的結構安排能力,所以能成為有內容而且好看的書,而這些往往是台灣作者比較薄弱的部分。
比較來說,台灣擁有的出版自由,是中文寫作環境上的一大優勢。我日前曾經跟上海學人交流互動,對方便提及,同一本書如果有繁簡兩種版本,他擔心簡體版可能有刪減,所以寧可選擇讀繁體版。也許,這是繁體版一時難以被簡體版超越的先天優勢。
不過,台灣的本土市場小,比較難培養以寫作維生的職業作家。對此,富察認為媒體稿費與預付版稅的機制,可以提供作者一定程度的收入,作為經濟基礎;更重要的是,他強調編輯「訓練作者」的專業角色,訓練什麼呢?主要是把數條敘事軸線編織在一起,以及駕馭長篇文字結構,組成一本書的能力,才能產出有內容又好看的書。
可惜的是,富察指出,台灣學者普遍受到升等與學術審查的沉重壓力,無暇從事學術論文以外的寫作,而年輕一輩的記者,又多缺乏以長年採訪工作,累積寫作素材的歷練,或者以宏大視野駕馭寫作素材的功力。
往正面思考,我認為台灣的「中國觀察」作者,還有兩個可能來源:其一,是從事中國研究、卻苦無機會擠入大學任教窄門的青年學人;其二,是具有中國求學或工作經驗的台生、台幹與台商。經過培養與歷練,這兩類群體當中,有機會出現優秀的「中國觀察」作者,補強台灣讀者對於當代中國的認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