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鳳凰花開畢業季節,卻也是勞動部、教育部經濟部、內政部頭痛的時刻,因為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總是逼得政府有關部門想破頭來胭脂塗抹一下。目前台灣的環境普遍對年輕人不友善,學費高漲卻學歷貶值,就業機會卻越來越少,找到工作卻遇上平均薪資倒退,漸增的通貨膨脹和高漲的房價,導致可支配所得越來越少。尤甚者,政府債臺高築的財政赤字和三十年後可能會倒的年金制度,宣示青年世代要承擔上一代享受福利的苦果。
台灣的長期失業變化趨勢:青年化、高學歷化、初次尋職化,已經不再是傳統印象中的特徵:中高齡、低學歷、重複尋職。當青年人也逐漸成為長期失業者的多數,這對於青年人的就業信心將產生重大的衝擊,這絕對會是台灣社會活力與創新的一大隱憂。政府對下一世代的發展提不出願景,動輒對青年提出的改革倡議污名化,世代交替和轉型正義若無法積極處理,青年世代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遲早被逼上粱山。
從時間序列發展來看,台灣經濟成長趨緩及經濟結構轉型不易,導致青年畢業後投入就業市場困難重重。90年代初期的台灣青年失業率僅4.2%,乃亞洲四小龍最低,到了2012年青年失業率突破12.66%,不僅高居亞洲四小龍第一,甚至比鄰近的日本和韓國還嚴重。追根究柢,政府長期漠視社會福利及勞動保障,使得台灣的勞動條件極其苛刻,大企業聘僱人才有限,不公平的制度使青年一畢業就面臨失業,立刻變成就業市場代宰的弱勢群體。
當工作貧窮擴及高學歷的青年族群,代表社會製造出一整個失敗的世代,且受害者已經擴及到中產階級與富裕階級的子弟,年輕人回應工作貧窮之方式有不努力、不充實自我、甚至不工作,其原因是努力及充實自我成為高風險低報酬的投資,結果就是年輕人的能力及工作意願下降;更嚴重的應對手段則是選擇不生育,將會造成低生育率的後果,而低生育率也會打擊內需,造成惡性循環,希臘例子殷鑑不遠,唯恐台灣正在發生。
過往威權統治的菁英壟斷多數政經資源進行分配的態勢,一方面內部政經勢力的重新結合,導致多數政策規劃與產業政策,多半為財團量身訂造;二方面中國經濟崛起龐大的磁吸效應,錢進中國、債留台灣,產業空洞化對就業市場產生負面影響深遠。因為多數的政策資源投入財團,未必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台灣經濟成長趨緩,產業發展及企業規模的大餅也沒預期做大,資方與雇主以改變薪資結構來調控營運成本,造就供大於求的就業市場。
台灣已轉形成民主政治、經濟發展已經成熟、社會文化多元且活潑,青年失業問題雖然嚴重,但台灣創新及創業人才依舊輩出,產、官、學、研應建立一套凝聚機制,珍視為台灣下一波前進的力量,政策資源大幅挹注至創造青年就業機會及降低青年創業風險,而非賭博式地一昧投注在大型財團上。台灣青年的創造力是項優勢,讓青年的多元與創意,納入下一波產業發展以便激發更多的創見與作為,筆者期許台灣的青年世代,就算不友善的環境把你逼上梁山,自己也可以作好漢!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