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近期的黨內初選,原本應是展現民主競爭的舞台,卻意外成為結構問題的放大鏡。從電視辯論排除卓伯源,到候選人彼此間的攻防,乃至花蓮風災被捲入政治攻擊,我們看到的不只是選舉熱度,而是藍營在制度、道德與政治生態上的深層困境。從電視台主辦的辯論會,誰能上台不是制度,而是人情、竟由媒體決定誰能上台誰不能,昔日強而有力的國民黨淪為弱勢、淪為派系所左右。在任何政黨內部,辯論應該是理念公開對決的起點,而非媒體與派系權力的分贓場。藍營長年為人詬病的派系文化、資源傾斜,在這場初選裡赤裸裸地重演。即使現場有網紅提問候選人有關派系問題,各候選人猶避重就輕、難有強而有力的立場表明,是否無法擺脫地方指揮中央的弊病。
雖然參與辯論的幾位候選人各自有表現,但內容仍凸顯藍營路線的矛盾。郝龍斌強調「和中保台」,試圖柔化兩岸立場;羅智強則火力全開,藉花蓮堰塞湖災情批判執政黨「失職」,並以激烈言辭博取掌聲;鄭麗文呼籲世代交替,想要以理性對話塑造藍營新形象。然而,不同論述之間缺乏整合,反而暴露黨內方向未定的焦慮。
令人可惜,花蓮風災做為一齣悲劇卻成為攻防焦點。國民黨團指控中央早知堰塞湖風險卻坐視不管,羅智強更怒斥綠營立委「造謠帶風向」。然而,當災民仍在泥濘中掙扎,藍營將焦點放在口水戰,容易落入「消費災難」的道德爭議。批評本該是監督,但若流於激情,反而讓藍營形象失去厚度。
這場初選顯示,國民黨仍陷於結構困境及初選程序上尚未成熟,程序正當性方面,辯論資格不透明,削弱初選公平。其次,派系與資源傾斜,媒體與人脈依舊是左右競爭的關鍵,而非政策實力。再來是,道德風險,在災害中「見縫插針」,雖能換取聲量,卻失去藉由公開場合呼籲全國齊心投入救災之契機。最重要的是,兩岸定位模糊,從辯論會來看,黨內未能提出一致的對中論述,從老調重彈的「九二共識」、忽視美國在兩岸關係中之立場、更忽視全民共同參與了案對架構,終究難以向選民展現明確願景。藍營的未來是重整,還是因循守舊?
國民黨若要突破困境,必須從制度重建信任。辯論應透明公開,資格與規則不能成為派系武器。同時,必須展現真正的政策能力,而非僅靠「罵綠」累積聲量。更重要的是,在兩岸與國家定位上,藍營需要一套能說服多數民意的清晰路線,而不是繼續在模糊地帶打轉。
人民期待的不是誰罵得最兇,而是誰能在災難中提出可行方案。近期全民投入救災突顯人不分天南地北,呈現「同島一命」,更遑論他們連「同黨一命」都難以完成如何愛台。若國民黨若只是在內耗與口水中尋找存在感,那麼「初選熱鬧、選舉無力」恐怕會再次上演。藍營是否還有未來,就看能否把這次亂象,轉化為改革的契機。
作者 / 劍藏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