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股市行情火熱,目前已衝至2萬6000點,未來有望上看3萬點,若放在10年前這是難以想像的光景。但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9月民調指出,54%的民眾對台灣的經濟前景感到悲觀,34%民眾認為薪資難以滿足生活需求。常言「股市是經濟的櫥窗」,依照市場邏輯,股市大漲應讓人民大眾集體狂歡,但從輿論反應來看,多數台灣人卻顯得「無感」,兩相之間的落差值得深思。
從統計數據來看,台股指數從2016年的8000點漲到如今約26000點,已有3倍報酬,只要單買大盤指數便能享受財富成長的果實。不過臺灣證券交易所統計指出,台股總開戶數約1356萬戶,考量許多民眾可能擁有數個證券戶,實際開戶人數數據更低,並非所有人皆能享受股市帶來的報酬。
其次,台股指數結構高度集中於台積電、鴻海、聯發科等大型權值股,許多中小型股並沒有跟著一起漲,假如投資人沒買到台積電或大盤指數相關的股票,事實上可能在股票市場慘澹而歸,即使股票指數漲,不等於所有散戶都是贏家。而看見台股指數屢創新高,可能反而引發台灣股民的焦慮,更容易產生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情緒,但追進去又可能遇到套牢的可能,股市漲對於股民而言,反而是「另一種壓力」。
從歷史來看,台股大漲的契機源自於2020年的武漢肺炎,當時美聯儲大量降息,市場上出現大量熱錢,股市也隨著AI問世一同飛天。但對於沒有參與股市的民眾而言,股市漲並不等於薪水跟漲,加上烏俄戰爭開打後,物價顯著上升,不但無法形成顯著的「財富感」,反而覺得「荷包縮水了」。台股確實漲到2萬6000點,但對於多數民眾而言,恐怕漲到26萬點也無感。
面對指數創高,但多數人民感受不足的困境,建議政府可以學習美國總統川普的提議,為新生兒開設投資股市用的儲蓄帳戶,讓兒童從小享受經濟成長的果實,體會複利成長的威力。不只小朋友受惠,就連更多大人也能從中認識市場,進一步讓台灣人從股市的旁觀者,變成真正的參與者。
作者/粥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