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核三廠是否延役、核四是否重啟的重大能源議題,常有人質疑:「核能那麼專業,核安問題又那麼複雜,公民根本沒有足夠資訊判斷,怎麼能靠公投來決定?」更進一步說,當連核廢料該放哪裡都找不到解答時,要人民投票,是否太過苛責、甚至是不負責任的政治甩鍋?
這樣的質疑並非毫無道理,但背後潛藏一個更深的問題:我們是否把民主當作「專家治理」的備胎?或者,我們願意相信,人民有能力、也有權利參與攸關自身安全與未來的決策?

誠然,核能安全的技術問題非常龐雜,包括爐心設計、電網穩定、地震帶分布、冷卻系統可靠性、核廢料儲存等,絕非三言兩語可解。這正是為什麼在進行公民投票或集體決策前,國家與專家有責任提供清楚、誠實、完整的資訊與對立觀點的評估報告,讓民眾在理解風險與選項後做出抉擇,而不是以「你們不懂」為由,把決策權關在黑箱裡。
在過去,政府與專家曾多次高估自身的可信度,卻低估民眾的判斷力。從核四施工爭議、核廢料中繼場擇址失敗、再到缺乏透明的監督機制,民眾的不信任,不是來自知識不足,而是來自資訊不透明與程序不正義。若我們認為公民「沒有足夠資訊」所以不能決定,那麼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政府和專業體系沒有提供足夠資訊與參與平台?
再說得直接一點,不是因為公民無知不能參與,而是因為公民被排除太久才無知。民主並不要求所有人都是專家,但要求所有人都有機會成為知情的參與者。就算沒有人能提出核廢料最佳地點,那也是因為這是價值分配的問題,而不是單純的地質學問題:誰來承擔?誰來補償?這正是全民應該共同討論的道德選擇,而不是由幾位技術人員密室拍板。
此外,核安是否適合公投?換個角度看:既然核能一旦出事,就是全體社會承擔後果,為什麼不能讓全體社會決定是否接受風險?正因為核安風險巨大,才更該讓全民以公開、透明、審議的方式作選擇,而不是讓少數人獨掌生死。
核電的爭議,從來不只是「核能安不安全」,而是「人民要不要承擔這樣的風險」,這是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有權參與的價值決定。若我們認為人民不該碰這類議題,那才是真正危險的開始,因為這表示我們已經默默接受:只要夠專業,就可以越過民主。
作者: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