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周五月初,因台幣突然升值引發熱錢湧入效應,推升台幣成為強勢貨幣,使得國內壽險業及出口商拋售美元等外國資產,作為因應之道;除了反應股市變動外,民眾也瘋狂掃購海外貨幣,使得各大網銀連線賽車,遂引來專家及民眾擔憂,是否正中美國下懷。
恰逢我國代表團赴美貿易談判,又逢台幣狂升,此現象正面係抬升台灣綜合資產,預期股市及房市會有熱錢,但以史為鑑,美國透過政治力干涉他國調升幣值來提高該國在美國商品之價額,達到間接保護本土產業,同時也透過匯差使升值國購買美國等海外資產,簡言之,美國借此方式在1980年代的廣場協議,使日本景氣先盛後衰,進入失落三十年;更早以前南美洲更是此被介入匯率控制,以致週期性金融危機。甚至,1980年代末,因應台灣商品席捲海外市場,我們也受美國壓力升值,更祭「301條款」,初期雖步上相同日本道路,但因台商耕耘關鍵技術,加上投資高科技提升產品價值,使得我們轉型成功,經濟仍在三十年間緩緩成長。

然而,當年與當下情況不同,昔日與今日情況不同,台灣央行手上美元儲備高於當年,且我國因應昔日升值後續,因應得當如增訂《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以及鼓勵新南向等政策。無論升值原因是否為談判所致,因美國尚未列入台灣為操縱匯率國家,央行也解釋乃近年我國經濟進步,資產受國際資金湧入等。無論為何,升值事實已造成,我們必須面對。
升值有好有壞,優勢方面即台灣手握龐大資金可擴大投資,可提升產業價值;反觀日本因泡沫經濟帶來狂歡,瘋狂湧入股市及房市,揚言買下全美國,卻疏忽產業技術升級。日本以大企業導向,在日幣升值後,竟改向投資牟利,缺乏產業升級與公司扁平化管理,內部組織層級壘升,外部又因競爭力下降,商品市占被中韓鯨吞蠶食,故泡沫幻夢醒來,發覺資產價值不如實際價值,引來股價修正,資產大幅縮水。紙醉金迷時代結束,底層人民不但失去職業更留下爛債。因此,如果升值壓力迫在眉睫,基於同盟及長久往來穩定,不得不面臨資產升值,惟我國應教導人民永保危機意識,建立理財觀念外,政府須強化大小企業管理,除了用熱錢加速大企業技術創新、走向研發之路,更佈局歐美、南亞市場;在小企業方面,因台灣仰賴外貿,貶值有利商品出口,故首當其衝乃機械商品,如五金、汽車零組件、紡織等。除了擴大內需外,予以補助,並審查各小企業素質及發展,予以不同政策,或合併,或轉型,或加強國際供應鏈合作。
惟,眼前最大問題在於,無論政府是否因應得當短期經濟下行是必然的,我國需提早準備,尤其台灣被外媒評價政局不穩,政策無法執行又被杯葛國防預算,目前又有普發現金提案。國家財政不能濫發,其對象、先後及比例皆須精密安排,尤其能源補助及人才投入等必須優先投入。
從賴總統親自出面說明升值來龍去脈可知問題嚴重,也提升成政治問題,果然,引開白營砲擊政府談判失利等,宛如聞到血腥的狼群撕咬血肉,豈不知外交談判須應現實環境轉變,必然做出部分讓步,縱使批評者換成總統,面臨美國施壓也無法使我國片面獲利,是故必須內部尋求解方,就看立法院是否放下歧見,共赴危機。
作者 / 劍藏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