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國防部長(2016-2018年)的馮世寬在回憶錄透露,曾向時任總統的蔡英文建議,台灣不宜用文人國防部長。他以2016年的海軍雄三飛彈誤射事件為例,如果是文人部長可能會驚慌失措,而且一時之間無法掌握狀況,更不要說適當處置。對於顧立雄成為新任文人部長,馮世寬則表示時空已經轉變,現在沒有意見。
實際上,依據《國防法》第12、13條規定,國防部長必須是文官,參謀總長才是軍職,承部長之命令負責指揮軍隊,形成軍政軍令一元化的體制。遺憾的是過去二十餘年來,在顧立雄之前真正文人出身的部長只有蔡明憲(2008年)與楊念祖(2013年)兩人,且在位時間非常短,其他都是「脫下軍裝、換上西裝」的將領,依然不脫軍人思維。
顧立雄作為新任文人部長,他能夠鎮得住國防部的高階將領,有兩個主因:首先,他並非國防事務的門外漢。由於前一個職務是國安會秘書長(2020-2024年),不只讓他從層峰的高度熟悉國防事務,而且深獲蔡英文與賴清德前後兩任總統的信任,增加他領導統御二十餘萬國軍的說服力。
其次,顧立雄是律師出身,他很清楚國防部長與參謀總長兩者分工的法律架構。所以在國防部針對共軍環台軍演開會時,僅聽取敵情報告隨即離席,後續交由參謀總長梅家樹主持會議。
他在國防部主政的起手式是採取「減法思維」,取消原本的形式主義要求,讓國軍專注於戰訓本務,包括國軍休假不用回報、不用踢正步、開放出國自由行等改革,大獲國軍官兵好評。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是軍政領域的創新作為,顯示他沒有黃埔派軍人的守舊包袱,也成為他身為文人部長獲得國軍官兵支持的正當性基礎。
我們合理的判斷,這些「挑軟柿子吃」的政策,只是軍政改革的第一步。進一步而言,前任國防部長始終抗拒的處置蔣介石銅像、清除威權象徵等深水區改革,在未來的適當時機是否會推動,值得期待。
雖然我國已有文人領軍的法律架構,但顧立雄作為純粹的文人部長仍是特例。例如柯承亨是民進黨長期培養的軍事、國安人才,曾任國防部軍政副部長,現任國安局副局長。他曾經被外界期待是文人部長的人選之一,但或許是個性或機運的問題,始終並未扶正。
這也提醒我們,建立文人部長培養機制、投入多位預備人選的重要性。從過去的經驗可知,文人部長仍要有相關職務的歷練才能服眾,減少理論與實務的差距。這可分成內升與外補兩個方向的培養機制:第一,是國防部內的軍政副部長、國防安全研究院執行長等職;第二,是國防部外的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諮詢委員、國安局長等職。
譬如現任國安局長蔡明彥是軍事戰略學者出身,是國安局歷史上的第三位文人局長。由於國安局內部升遷有軍文對立的老問題,國安局長並不容易做,而他在立法院被質詢的表現受到好評,未來的仕途發展令人看好。
作者/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