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最近出版了首相安華的《亞洲文藝復興》中譯本。
1994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受訪時提出了「亞洲價值」,強調儒家文化對亞洲國家的影響,1996年時任大馬副首相的安華則寫了英文著作《亞洲文藝復興》(The Asian Renaissance)。
在歐洲歷史裡,文藝復興恰好告別了中世紀,開啟了現代化的進程。蔡美麗教授在《現代西洋哲學史:尋索現代性之起源、發展及困境(上))》指出,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特別重視人類的尊嚴及價值:
「『人文主義』一詞,原初指謂的為一種將人薰培為具備『理性自主性』的古典教育,文藝復興時期衍生的人文主義,側重的是『人文主義』三大意涵中的第一義:即所謂『肯定、承認人類的尊嚴及價值』。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大致都認定『理性自主性』及『人類的尊嚴』,均需要透過主宰自己命運的自由及塑造架構外在世界的自由,才能夠實現出來,故而『自由』的理念在人文主義思潮中占據了極重要位置。」
當年,胡適也把「新文化運動」視為「中國文藝復興」(The Chinese Renaissance),據說,外國人還尊稱胡適為「中國文藝復興之父」。
《亞洲文藝復興》中譯本出版後,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舉辦了新書講評會,分別請了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陳中和副教授和華研智庫副主任潘永強博士來講評。
依據《東方日報》的報導,潘永強副主任表示,「安華在撰寫此書前,對儒家思想有一定的推崇,他認為昌明概念與儒家社會價值有所結合,其核心精神為仁政、禮智、大同以及小康。」
他還說:
「安華要建立的社會秩序,從政治體制上實行『仁政』;從典章制度來看,是個有『禮智』的社會;從民生經濟上,傾向建立『大同』,可是維持富裕『小康』的經濟狀態。不管『昌明』MADANI的中文概念翻譯如何,其實跟儒家思想還有相應的結合。」
眾所皆知,首相安華很看重「昌明」(Madani)的概念,他在1990年提出Masyarakat Madani的理念。
群議社社員林志翰博士曾撰文解釋,Masyarakat Madani類似英文的civil society,有公民社會、文明社會的意思。2022年首相安華還出版了馬來文著作Membangun Negara MADANI,一般譯為《建造公民社會國家》。
潘永強副主任指出,首相安華強調的「昌明」,是「具有伊斯蘭元素的公民社會。」顯然,這對馬來人社會而言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亞洲文藝復興》談論的主題包括「東西方的共生關係」、「民主與公民社會」、「正義與法律」、「倫理與經濟」等。
書中強調,世界和平不應該建立在霸權上,而是互相理解與尊重:
「世界的持久和和平與安全不應建立在宗教、文化、經濟或政治霸權之上,而應當基於相互理解和關懷。因為理解促進尊重,而尊重則為愛舖平了道路。」
而且,東南亞的伊斯蘭特色,並非要建立伊斯蘭國家或推行伊斯蘭法,而是致力於經濟發展與消除貧窮。更重要的是,「亞洲文藝復興」的理念是「共同建設一個以亞洲文明所蘊含的價值觀為指導的和平與充滿愛心的社會」。
如果說,《亞洲文藝復興》中有儒家的價值,也有伊斯蘭文化的因素,那書中所強調的民主、正義、倫理、法律、公民社會,則是奠基在儒家思想與伊斯蘭文化的結合下所開展出來的理念,值得好好閱讀。
作者:陳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