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一提及歐洲強國直接聯想到英、法、德國,尤其是德國二戰後身為戰敗國,百業蕭條、國土裂解,卻在優異國民素質、官僚、技術人才努力下經濟突飛猛進,歷經兩德統一後調節彼此政經體制後,漸成為歐盟領袖甚至德國經濟在2006年至2017年間,它的表現超越了大型經濟體,甚至與美國並駕齊驅。然近期卻被外媒形容成「歐洲病夫」。如今德國經歷了連續三季的經濟萎縮,最終可能成為今年唯一出現萎縮的大型經濟體。IMF更示警,德國未來5年的經歷成長速度將低於美國、英國、法國和西班牙。
綜合媒體資料,近年來德國衰退原因有:第一,能源政策,過分依賴俄羅斯及綠能,這些都帶來能源供給的不穩定性。第二,產業轉型問題,多年來德國在傳統工業領域的優異表現掩蓋了缺乏新工業投資的情況,自滿及對財政審慎的痴迷導致公共投資太少,以及官僚僵化問題。第三,是忽略地緣政治風險,其製造業過分依賴中國市場,在所有西方大型經濟體中,德國對中國的風險暴險最大,一直在中美對抗中的立場搖擺不定,從軍援烏克蘭一事可知端倪。
無獨有偶,台灣與德國現況有幾點相近,撇除人口數量、領土面積外,在產業上,我們跟德國一樣以製造導向的中小型企業為主,專精於某個細微、專業領域到極致,卻忽略產業轉型的投入,這是目前許多傳統產業面臨的問題。地緣政治上,中德關係可謂密切,德國製造業十分垂涎中國龐大市場、人口紅利,其程度嚴重到:「我國台積電至德國設廠,德國政府竟對兩岸可能爆發的危機啞然不語」的地步。迄今仍有許多廠商仍迷戀中國市場而忽略地緣政治及中國經濟泡沫。中國對台商人才、技術的鯨吞蠶食也反應在德國上,德國許多關鍵技術遭中國剽竊、挖角高階人才以及不平等商業競爭模式。
縱使有許多原因解釋德國衰退原因,其中最關鍵因素還是與中國掛勾嚴重,隨著西方降低與中國關係的風險,一些關係可能會被完全切斷。然而,德國不退反進,德國部分汽車製造商仍攜手與中國電動車產業合作用以取代美國廠商主導地位。德商收購其相關股份,一方面又要求德國政府及歐盟提供補助,這種賠本害己行為,在近期中國因賴清德副總統過境訪美所對台灣實施一系列「經濟制裁」,顯見與中國現有體制進行商貿往來有多麼危險。
以德國目前發展趨勢,依照筆者淺見,有可能在台灣重現,特別是依賴中國市場進而將負面影響回流台灣,增加台灣治理的艱難。台灣因中小型企業興盛,在國際貿易上難有強大資源與跨國企業一較長短,在中國以經貿讓利為誘餌,吸引不少台商前往。
從近十餘年來台積電轉型改革成功的經驗,其選擇與中國市場保持一定距離,先進技術堅持根留台灣,與台灣本土政策、密集完整產業聚落及人才培育密切結合,不但降低成本甚至將關鍵技術不外流至中國、增加歐美上游客戶的信任;反觀其他類似公司則因大舉西進被對岸剽竊技術,甚至韓國三星集團也遭殃。
以上昭昭炯例、德國衰退的哀榮,都因遠東巨龍巧詐吞食而漸失歐盟領導地位,如果按照此發展趨勢,德國將淪為歐洲次級國家,足供台灣政府及台商深以為戒。
作者/風林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