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5000元的五倍券能夠在面額上規劃為1000元2張、500元4張、100元10張,應該會比1000元3張、500元2張跟200元5張的設計,更能兼顧到本波疫情受影響的不同業種類別的提振需求。相信行政院與國發會的專家們應該考慮要更周全,也應該比筆者更能評估與折和其中本益才對。
對台灣來說,雖然台灣已經逐漸收束5月中以來的武漢肺炎本土疫情、防疫措施也逐步緩和,但由於這2個多月來的本土疫情,致使中央防疫團隊及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必須施行相對應的防疫措施,而這些措施也不可免的對第三級產業的部份領域造成相當的打擊。
依據經濟部所作的歷月「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統計」顯示,視縣市不同、疫情大約延燒2/3個月到半個月不等的5月,餐飲業整體業績相較去年同期衰退達19.1%,其中餐館業衰退18.6%、飲料店業衰退21.4%,而百貨公司也受到消費者恐慌心理,以及持續傳出有從業人員染疫、導致部份百貨公司必須臨時休業進行消毒等情況影響,業績相較去年同期衰退達28.3%。
6月因為受到疫情由延燒邁向收束、但防疫措施一時間仍難以撤廢的影響,餐飲業業績較5月更受重創,整體相較去年同期衰退更達39.9%,其中餐館業衰退40.4%、飲料店業衰退也有38.8%,而疫情與防疫措施對零售業的影響,也出現深化與廣化的情況,致使零售業整體業績趨勢與去年同期相比,也由5月成長2.8%轉向為6月的衰退13.3%,不僅消費價位較高的百貨公司業績直接砍近2/3、相較去年同期衰退64.7%,即便是與民生一般消費息息相關的便利商店也較去年同期衰退7.4%,情況不可不謂慘烈。
本波疫情對第三級產業影響之深廣,既然已經是有目共睹的情況,先不論如何精確量測先前三倍券所帶來的經濟提振效益、以及在野黨某些政治人評估五倍券行政成本明顯失準之類的問題,五倍券本質上雖然是有價證券,但在使用上具有限期使用完畢的臨時性貨幣的機能,是提振第三級產業業績恢復所不可或缺的助力,使用上宜應兼容受影響行業的不同消費型態所需,以盡可能讓最大範圍的行業及店家雨露均霑,因此五倍券面額及張數的規劃、預期可以達到的效益、以及與印製及配送等成本之間如何取捨,正考驗主事者的智慧。
目前傳聞中的五倍券總額為新台幣5000元,面額包含1000元3張、500元2張及200元5張,一套10張,但這樣的面額與張數規劃,是否能夠兼顧所欲提振的預期目標對象、以及當前台灣的家戶及消費等型態的多樣性,依管見仍有些疑問。
例如,從家戶消費端來講,依據內政部所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年底一人生活戶已經突破300萬戶大關、佔全台家庭總戶數已達1/3以上,這些人(好吧,其實不只是一人生活戶,這裡也包含一般人)在拿到五倍券後,除了配合店家促銷的機會去大餐廳吃好料以外,也有可能想要用五倍券支持一下住所附近的小吃店、攤販或飲料店;實際上台灣餐飲業的店家經營型態也不全然是大型連鎖企業,仍然有許多業者是自營業主、資本及經營規模也不大,租店面、買生財器具後就能開業,後者在本波本土疫情中所受到的傷害並不輕、對衝擊的承受能力也普遍遜於大型連鎖餐飲企業。
但,即便是目前規劃中的最低面額200元券,在這些商品單價及消費平均金額較低的店家使用,仍然會有一次無法將單張面額使用完畢的可能性,固然個別商家這時候可能會有權宜性的作法(例如飲料店寄杯,或小吃店自行發行代用券、可用於下次消費之類的),不過如果能將五倍券最低面額由200元券改為100元券(也許由200元券5張改為100元券10張),則不僅可以增加消費者到一般小吃店、攤販或飲料店使用五倍券的意願,同時也能夠增加受五倍券影響而提振業績的店家數。
對普通消費者來說,用五倍券100元券貼一點零錢買東西的心理效果,感覺上就是會比用五倍券200元券去店家買東西,一時間滿足需求所需的金額不用200元(例如去小吃店吃一兩碗肉燥飯、配燙青菜加一碗湯,在台灣大多數縣市地區應該都不用200元就能解決),但卻因為五倍券不能找零、因此必須想辦法將該次消費湊到200元以上的心理感覺不一樣,後者會對消費者帶來某種程度的不便感、進而對店家及消費者雙方產生使用障礙,這對於本波本土疫情受影響最鉅業種之一的餐飲業來說,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
受影響—所想要提振的目標產業、五倍券面額在使用上可能造成的問題、改善方案、預期效益及可能增加的印刷等成本這5者之間,筆者只是在上文中就其中一個點開展想定;以筆者個人不太精準的直覺來講,如果5000元的五倍券能夠在面額上規劃為1000元2張、500元4張、100元10張,應該會比1000元3張、500元2張跟200元5張的設計,更能兼顧到本波疫情受影響的不同業種類別的提振需求。相信行政院與國發會的專家們應該考慮要更周全,也應該比筆者更能評估與折和其中本益才對。希望筆者的管見,能夠發揮拋磚引玉的效果,激發更多有意義的討論。
作者 / 吳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