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受多邊主義及對台戰略模糊因素所囿的情況下,台灣不應對於美國在台海有事時做出反應的速度,有過分樂觀的期待,台灣仍須自強自重,做好各種有形無形的準備,以應對「美國等國未能及時出兵援台,台灣需要盡可能先靠自己支撐到各國介入為止」、甚至是「台灣需要完全依靠自己徹底擊敗中國的進犯舉措」等不同情境。
近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任後的首度公開演講、及白宮同時公布的「美國暫定國安戰略方針」中的涉台內容,引來各方論者不同詮釋。有人以悲觀角度解讀,認為因美國重拾多邊主義,儼然有對中示弱之象,從現在起台灣不僅不應期待美軍於台海有事時出兵、更應積極恢復兩「岸」對話;但也有人從積極角度解讀,認為台灣可以在白宮該份戰略方針所揭示的新架構下,得到未來強化美台關係重點的藍圖,看法頗為分歧。
依筆者管見,以上看法仍都有不足之處。
雖然布林肯國務卿演講稿及新頒布「暫行白宮國安戰略方針」,洋洋灑灑列舉拜登政府未來的國安及外交工作重點,但多邊主義的復興是其中的基調與指導原則;而涉台部分尚須加計拜登政府對台重回戰略模糊後,在白宮國安戰略方針中所稱「美國的長期承諾」到底包括哪些文件、內容為何,以及台灣在美國利益清單中的位置及利基所在等因素一併判斷,才能對於到底台灣未來應該補強美台關係的重點何在,以及「美國在台海有事時將採取什麼態勢」做出較合理的評估。
比較合理的評估應該是這樣的:台灣在印太的地緣政治中,是居於東南亞與東北亞間的第一島鏈戰略樞紐,同時也是西太平洋上對中國的最前線要塞,而且台灣的晶圓代工等高科技產業對美國來說具有難以被取代的地位;不過美國政府也相當看重美台經貿關係中的公平性、以及台灣是否能夠保守商業及國防科技等領域的秘密。
所以,台灣平時可以從健全國防及商業等領域的法制下手,提升美國對台灣的信任,在美國豬肉進口台灣之類的議題拿出明確做法,讓美國認知到台灣有與其強化公平貿易關係的誠意,並增加國防預算於台海防衛所需的適切領域、甚至恢復徵兵制,以使美國感受到台灣確實具有自我防衛的覺悟;台灣對於「美國在台海有事時是否會出兵」的問題,也無須一味朝悲觀方向思考。
然而拜登政府面對國際局勢,似乎欠缺川普政府以相近價值觀與願意遵守規範2大要素為基礎,再造國際盟邦架構與安全體系的勇氣,而是重回多邊主義的模式,即便川普時代的美國曾與歐陸的德法等傳統盟邦多所齟齬,拜登政府仍願意打出「美國回來了」的口號,與傳統盟邦重修舊好,重新成為多邊主義旗手。
不過美國再興多邊主義後,實效如何仍有變數。拜登就職至今僅約1個半月,多邊主義架構已在緬甸國防軍不承認國會大選結果並發動軍事政變、美英德法與伊朗之間的核能協議何去何從,以及中國對香港民主派人物的「美麗島」式司法彈壓與政制等領域的進一步去兩制化等國際議題遭遇挑戰,對於這些難題,以美國為首的新多邊主義體系,至今雖然有制裁及譴責之類的反應,但仍無具突破性且能切實解決問題的作為。
因此,在美國受多邊主義及對台戰略模糊因素所囿的情況下,台灣不應對於美國在台海有事時做出反應的速度,有過分樂觀的期待,台灣仍須自強自重,做好各種有形無形的準備,以應對「美國等國未能及時出兵援台,台灣需要盡可能先靠自己支撐到各國介入為止」、甚至是「台灣需要完全依靠自己徹底擊敗中國的進犯舉措」等不同情境。
至於對這2份美國最新政策宣示採悲觀立場的論者,認為應積極恢復兩「岸」對話,恕筆者直言:毫無必要。從歷史經驗來看,赤色中國在對待東亞大陸上的南蒙(內蒙)、東突(新疆)及圖博(西藏)等非漢民族,以及處理原為英國統治的香港等帝國邊陲的議題上,無不是透過談判手段或威脅或利誘欺騙上鉤,上鉤後開始各種侮凌、壓迫,習近平時代更甚至對維吾爾人等非漢民族展開民族滅絕。因此台灣絕不應有「透過談判與中國達成永久和平」的妄想。
人必自助,而後人助之。台灣面對拜登時代,只有認清當前世局,堅定意志,蓄積實力,為所當為,才能真正的獲得世界各國的敬重。
作者 / 黃俊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