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該在印太戰略中扮演何種角色?北約前最高統帥James Stavridis之建議,面對印太區域各項挑戰,台灣可和區域盟友合作提出解決方案,包含經貿基建合作、南海爭議、區域安全防衛等。
印太戰略和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其實是北京最不想聽到的兩個詞彙,因為兩個在戰略上抑制中國的意圖明顯,印太戰略擺明是在地緣政治上防堵中國擴張,CPTPP就是經濟上孤立中國的經貿聯盟。尤甚,印太戰略最早由日本倡議,但由美國來擘劃;TPP本是美國運作,但CPTPP卻由日本來主導。美日兩國互為表裏,在北京的極端民族主意者看來,只要美日安保同盟存在的一天,華府和東京都是狼狽為奸的代表,川普政府推進「印太戰略」,實際上面臨內在動力不足的問題,因為川普對於國際體系、美國利益以及外交優先等問題的認知,其實與其前任總統大為不同,相較於歐巴馬、小布希或柯林頓,川普在處理國際戰略或多邊經貿上,顯得更為露骨且自負。總體來說,川普的國際戰略觀非常簡單,大概可以歸納為一點:即「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遂行美國單邊主義的霸權意志。在此背景下,川普政府的政策重心轉向國內,奉行美國利益至上的執政原則。
美國國內對維護印太地區的利益具有共識,但對於川普政府外交戰略的政策手段卻存在諸多爭議與分歧,川普高舉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做法對於二戰後美國苦心經營的自由主義國際與區域秩序,其實構成的重大衝擊。早在和希拉蕊競選美國總統期間,川普就清楚地表示:他不認為美國的國際主義外交戰略能夠為美國帶來更多的利益,與此相反,美國應該將更多的精力轉向國內,減少對外承諾與義務。顯現當印太戰略與美國優先的執政理念相悖時,川普政府很可能會讓前者服從於後者,而兩者間發生矛盾的概率較大,美國對於印太戰略的執行意志及能力會將大打折扣。
目前川普執政的首要目標在於取的連任,於是會將更多心力與資源置於國內事務,恐造成印太戰略推動的真空期,加上美國國內仕紳政治問題加遽,導致外交力量無法集中於印太地區。美國川普政府的外交安全團隊不穩定,也非完備,另一方面,美國國內正處於政治文化重塑時期,反建制、反傳統力量與建制派、傳統力量之間的博弈,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國政治決策機制的混亂。川普政府對印太戰略的政策制定及評估恐面臨著政治決斷力不足、人員缺編、財力有限、共識基礎不牢等國內因素的限制。
「印太」最早是由安倍首相在2016年提出,在第二年與特朗普的會談中,成為日美兩國共同的外交方針,目的在於牽制從印度洋到太平洋影響力不斷上升的中國。然而,歐巴馬總統時期擔任國家安全事務委員會亞太高級主任的Evan Medeiros曾撰文指出:「印太戰略不是美國的想法,而是日本的想法。」是以,印太的概念,並非美國原創,更多的是受到日本的影響,日本也不慣用戰略這種高度爭議的詞彙,早先提出「印太構想」,希冀爭取東協國家的支持。不過,川普政府捨「亞太」用「印太」,以此指謂從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廣闊的地緣政治區域,印太正式成為美國地區戰略的核心詞。
2017年12月,川普政府發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明確指出美國在原亞太地區的戰略已更新為印太戰略,該報告稱:當前印太地區正面臨著自由和壓迫的世界秩序願景之間的地緣競爭。事實上,印太戰略成功與否也並非華府說了算,還須要日本、印度、澳洲等協作,並嚴防印太區域內國家倒戈北京的傾向,方能達成防制中國的戰略目標。不過,川普總統甫上任便不惜冒著與盟友關係降溫的風險,在經貿關係、北約軍費分擔、日韓駐軍費用等議題上發難,甚至要求歐洲盟友要告別對美依賴的日子,德國總理梅克爾才會登高一呼呼籲歐洲團結,對抗川普政府非理性外交行為。
至於台灣該在印太戰略中扮演何種角色?北約前最高統帥James Stavridis之建議,面對印太區域各項挑戰,台灣可和區域盟友合作提出解決方案,包含經貿基建合作、南海爭議、區域安全防衛等,唯台灣即將進入總統大選的週期,舉國目光都投射在2020總統是誰,無暇顧及對台灣安全至關重要的印太戰略,殊為可惜。
作者 / 林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