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如何告訴孩子,聖誕老公公真的存在嗎?

  • 時事
  • 民意
  • 生活

今天是聖誕節,你有幫孩子們準備禮物嗎?是看得見的禮物、還是那些看不見的、生命給予我們的種種美好的贈禮?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上,真的有聖誕老公公。而且就像愛、相信、故事、讚美、秘密、希望、勇氣、浪漫、詩、旋律、歌唱……等等這些一樣,永恆存在,而且我們的生命永恆缺乏這些看不見的事物。於是有那麼一天,孩子也會開始給予這個世界,那些看不見的禮物。只有當自身不虞匱乏,才有源源不絕、繼續給予這個世界禮物的力量。

曾經跟一個小學老師聊天,他說他一開始實習的時候,小朋友們調皮搗蛋都不怕他,上課總是和隔壁打鬧講話,用罵、用打都沒有用。直到有一次,他無意間稱讚班上的某個女同學說:

「欣怡上課都坐在位子上認真聽課,好乖!」

沒想到,後來小朋友上課都變的認真又安靜。

「尤其是欣怡,她整堂課都變的異常乖巧,神情都認真了起來。」

小女孩的信問太陽報編輯,聖誕老人是否存在?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小女孩的信問太陽報編輯,聖誕老人是否存在?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改聯絡簿的時候,他跟同學說:

「志偉改完後,都會跟老師說謝謝耶,好有禮貌喔!」

沒想到之後的小朋友改聯洛簿,都會說謝謝!而且還一個比一個更清楚、更踴躍、更大聲。

「原來,每個小朋友,都好想要老師的讚美喔。」

從小朋友單純又踴躍的表現,也好像看到了我們自己。我們雖然長大了,卻在生命中不斷重覆這樣的旋律、與天真的舞步,從來不曾改變這樣對讚美的缺乏、需要、渴望、與大聲索取的熱情與傻氣。

很多事情,都是看不見的。諸如:愛、相信、故事、讚美、秘密、希望、勇氣、浪漫、詩、旋律、歌唱……。但是,我們的靈魂,是多麼的缺乏與需要這些看不見的東西啊。就跟肚子餓了一樣,我們對這些看不見的東西之匱乏與需求感,讓我們一生勞碌工作、孜孜矻矻追求、流汗不停歇;讓我們空虛又貧乏的靈魂,有了熱血的目標與實實在在的滿足感。它們也是一帖甜美的止痛與麻醉劑、和沙漠中迎面而來清涼多水的毛巾,治療我們的疼痛瘀青、安撫我們趕路焦躁的心情、慰問我們一生的勞累。我們是多麼狼狽與惴惴不安啊,這些看不見卻確確實實存在的美好事物,可以麻醉與昏迷、我們整個勞碌而折磨的一生。

曾經有個8歲的小女孩問父親:聖誕老人是否真的存在?父親告訴她:向《紐約太陽報》寫信詢問,便會得知真相。於是她寫了一封簡訊,寄給報社。一個編輯收到了來信,這個編輯曾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一名戰地記者,看過很多血腥的場面,同時也感到社會中遍地瀰漫了絕望情緒的硝煙。於是他決定用報紙的社評給予這個8歲的小女孩回答。

小女孩的簡訊是這樣的:「親愛的編輯:我現在8歲。我的小朋友們說,聖誕老人不是真的。爸爸說:『如果你看《太陽報》也這麼說,那就是真的了。』

請告訴我真相:『真的有聖誕老人嗎?』」

報社的這個編輯給予了這樣的回應:

「弗吉尼婭,你的小朋友們錯了。他們被這個多疑時代中的懷疑精神所影響了。他們沒有看見就不信。他們覺得他們小小腦袋裡想不到的事情,都是不存在的。所有的頭腦,弗吉尼婭,不管是大人的還是小孩的,都是很小的。在我們這個廣大的宇宙里,人不過是一隻小蟲子,比起周圍無邊的世界,掌握全部真理和知識所需要的智慧,我們的智慧就像一隻螞蟻。

真的,弗吉尼婭,聖誕老人是真的。他就像愛和仁慈和忠誠一樣必然存在,你知道他們無處不在,並將最崇高的美好和歡樂賦予你的生命中。是啊!要是沒有聖誕老人,這世界會多沒意思啊。恐怕就會像沒了弗吉尼婭一樣沒意思。不再有孩子的天真,不再有詩歌,不再有浪漫能讓我們的生活好受一點。我們將不會有快樂,除了感官和視覺上之外。童年的永恆光芒將不再照耀這個世界。

不相信聖誕老人!你不如連精靈也都不信了!你也許可以讓你爸爸僱人,在聖誕夜守在所有的煙囪里去抓聖誕老人,但就算他們都沒看見聖誕老人下來,那又能證明什麼?沒人能看到聖誕老人,但那並不代表聖誕老人不是真的。這個世界上最最真實的東西,是大人和小孩都看不到的。你曾見過精靈在草地上跳舞嗎?肯定沒有,但那不能證明他們不在。誰也無法想像出這世界上所有沒見過或看不見的奇妙。

你也許可以把一個小孩的撥浪鼓撕開,看看裡面發聲音的東西是什麼,但在未識的世界之前有一道帘子,是最強壯的人,甚至是所有最強壯的人在一起,都無法撕開的。只有信心、想像力、詩歌、愛、浪漫,可以將那道帘子撥開,讓你看到認識到後面無可比擬的美好和輝煌。這些都是真的嗎?啊,弗吉尼婭,在整個世界上,再沒有比這更真實和永久的事情了。

沒有聖誕老人!謝天謝地,他現在活著,他永遠活著。從現在起一千年,弗吉尼婭,不,從現在起十個一萬年之後,他還會繼續將快樂帶進孩童心裡。」

後來這個8歲的孩子,漸漸長大,在她六十幾歲時接受記者的訪問,她說這篇太陽報認真的回應,影響了她的一生。每當她有了挫折、或者對這個人世間感到懷疑,她就會再看一次這篇回應。如果說曾經在她如此幼小的時候,有某一位曾經經歷戰爭殘酷的大人,卻曾經如此認真、美好而正面的回應了她,或許也實實在在的點亮了她整個人生、扭轉了她對人世間的看法。

看不見的那些事物,卻是真真切切存在著的。而這些實際的存在,可以漫天鋪地的蓋過憂傷、失望、殘酷的人性、甚至戰爭的硝煙。

後來這個8歲的孩子,成長之後,讀了名校,取得了碩士,之後選擇到特殊教育的學校教書、並且成為了校長。在她曾經被一篇社論點亮了的人生裡面,她也點亮了無數身心障礙的兒童的人生。甚至她一直到退休後,還是從事公益活動,直至81歲辭世。

今天是聖誕節,你有幫孩子們準備禮物嗎?是看得見的禮物、還是那些看不見的、生命給予我們的種種美好的贈禮?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上,真的有聖誕老公公。而且就像愛、相信、故事、讚美、秘密、希望、勇氣、浪漫、詩、旋律、歌唱……等等這些一樣,永恆存在,而且我們的生命永恆缺乏這些看不見的事物。

於是有那麼一天,孩子也會開始給予這個世界,那些看不見的禮物。只有當自身不虞匱乏,才有源源不絕、繼續給予這個世界禮物的力量。

作者 / 陳家如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孩子 教育 社會 聖誕節 聖誕老人
2020-12-25 陳家如

Post navigation

長榮航空機師事件—看疫情下的危機與轉機 → ← 蘇偉碩被藍營用完即丟,令人不值

Related Posts

勞退新制提撥率苦了勞工肥了資方

在7月初勞退新制上路20年,若以人的年齡來計算等同成年,可是卻因提撥率長期偏向資方,讓勞團痛批新制不如舊制。此一問題<<遠見>>雜誌,也發表一份有民調報導。首先台灣工人鬥陣總工會依據官方資料統計,發現勞退新制推動20年下,平均勞工月領竟只有6332元。當然,這只是平均數,而且可能許多勞工加入勞退新制未滿20年。對此勞動部長表示,將鼓勵資方主動為勞工提高提撥率,並要求勞工自己加入自提。  很明顯勞動部長與廣大勞工間脫節嚴重,在此可以反問部長,請問有多少家企業會為員工,主動在勞退新制上增加提撥率,想必一定很少。至於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產業,能壓低人事成本就盡力往下壓,有些加班費和特休假請領現金都不給,此時勞動部長竟要資方在勞退新制上主動替勞工加碼,簡直不知現況根本就是生吃都不夠還想曬乾。其實真正的解決問題之道,就是把勞退新制提撥率往上調高,目前是6%,提高到9%到15%,才可以改革目前勞退新制不如舊制窘態。但何以政府一直不為呢,一是資方壓力龐大,二是配合演出唱雙簧,稱此舉會導致資方加薪放緩,以及轉嫁到終端,最後是被物價上漲抵消。   可是台灣不也每年調高最低工資,假若不調物價和房價會下跌到合理嗎。而且勞退新制是勞工專戶內的錢,投資於股市和其它金融商品,有些類主權基金概念,那在台灣都邁入高齡社會下,未來勞動力一定減少,只能靠個人儲蓄和政府的基金去度過餘年,此刻勞動部不提高新制提撥率,等於是無法替勞工退休的「雪球」擴大滾動的動能和質量,而時間就是跑道,現在勞退新制20年才滾成月領數千,這就是無法加速度去長期投資享受利得,可是無知勞動部長還在自我感覺良好,就是與數百萬勞工為敵。  目前政府金融部門又推出「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ISA)」基本上就是要為國人退休打造更多隻腳。可是既有的勞退新制提撥率都20年後仍無法轉大人,這個數字政府和立委不主動增加,只害怕資方反彈又要看大老闆臉色,那龐大上班族又那來信心,去參與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當勞工在勞退新制提撥率提高後,也願意在自提跟進,那就是把退休後到晚年身家押注於台灣,是國家未來信任感的表現,此種兩利則合政府還瞻前顧後,真是何其不智。 作者:張勳慶

土城命案反思:保護令不是萬靈丹,社會支持網才是關鍵

新北市土城近日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當街殺人案件。一名46歲謝姓男子因長期家暴,遭妻子申請保護令後趕出家門。未料他心生怨懟,在開庭結束的隔日,尾隨妻子與其妹妹,當街持刀行兇,造成兩死悲劇。這起事件震驚社會,也引發民眾對保護令制度效力質疑,社群媒體上更出現「保護令根本無用」聲浪。         但事件真的是保護令失靈嗎?還是我們對保護令背後的想像過於單一?本案中,開庭當日社工全程陪同,並在確認加害人離開現場後,才安排被害人搭計程車返家。從程序來看,制度內的專業人員已經盡力做到風險控管。但悲劇仍發生,正說明現行制度雖有一定保護機制,但仍有許多結構性問題,導致我們在「預防二次傷害」與「社會安全網」建構上顯得薄弱。 保護令制度的作用與侷限         目前台灣針對家庭暴力案件,設有「通常保護令」、「暫時保護令」及「緊急保護令」三種。若加害人違反保護令,依法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十萬元以下罰金。此外,若行為人有反覆施暴之虞,檢察官亦可聲請預防性羈押。         然而在本案中,儘管謝姓男子曾施暴,但檢察體系未能辨識其潛在暴力風險,也未對其採取進一步限制措施,導致憾事發生。這並非單純的執行疏漏,而是凸顯當前制度的問題——檢察官在核發保護令或決定是否羈押時,缺乏足夠的配套工具與評估支援,只能在有限資訊下,獨力預測未來風險,再者一旦判斷失誤,後果往往只能以「事後懲罰收場」,而這樣的懲罰究竟能否挽回正義,卻不得而知。         而根據家庭暴力研究顯示,保護令核發前後,往往是被害人面臨最高風險的時刻。此階段的加害人常因情感關係劇烈變動、控制感喪失,而可能情緒失控、暴力升級。這也再次證明,保護令本質上是一項「法律命令」,其存在雖具震懾意義,但本身並非萬靈丹——真正能預防傷害的,是法律制度之外,那套跨領域、即時運作的「支持網絡」。       建構更有效的風險管理與社會支持機制         要避免類似悲劇重演,關鍵不只在「加重處罰」,而是建構一套能夠從多面向預防、介入與陪伴的社會安全網,或許可以從以下四點進行思考:         首先對被害者的具體支持:包括安全住所安排、臨時經濟補助、就業協助、心理支持等,讓被害人能真正「安全離開」。離開家暴關係往往意味著失去經濟依靠與生活穩定,若制度無法填補這些斷裂,再多的保護令也無法讓人真正安心。         再者則是對加害者的強制性處遇:例如情緒管理課程、憤怒控制訓練、心理治療等,不應只是自願參與,而需搭配強制或司法監督。針對高風險施暴者,則可考慮更嚴格的行動監控,例如電子腳鐐、定時報到、甚至短期隔離安置。         並且還應該有跨單位的即時聯動機制:不只檢警司法與社工部門的配合,社區、學校、醫療、心理輔導等也要形成聯防機制。例如村里長、警察對於高風險家庭的追蹤與關懷,便是第一線社會預警的重要節點。         最後則是社會文化的長期教育:家庭暴力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文化與性別權力問題。我們需長期推動情感教育、人際關係界線、求助意識的建立,讓大眾明白「情感控制是一種暴力」、「關係的破裂不應以暴力處理」的基本常識。 防範社會風險,需要集體協作而非單點責難         土城命案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劇。我們可以選擇對制度失靈感到憤怒,將矛頭指向某個工作者或單一單位。但若我們更冷靜地檢視整體制度,其實可以看見:風險管理從來不是某一方的責任,而是一套由法律、社福、警政、心理等網絡交織而成的共同工程。         一個健全的社會風險防範系統,必須能「預測危機、延遲傷害、減少風險」。從個案處理到社區防治,從教育宣導到制度設計,我們都應投入更多資源與創意,建立真正具備即時回應能力與長期支持力的保護體系。唯有如此,保護令才不會淪為紙上談兵,才有機會成為真正守護受暴者的盾牌,而不是事後哀悼的象徵。 作者:李坤融

不要再讓土城命案的悲劇重演

日前新北土城驚傳命案,張姓女子和她的妹妹在光天化日之下在街頭遭到冷血謀殺,行兇的竟是張姓女子的丈夫謝姓男子,他因為不斷家暴被張姓女子申請保護令,因此引發謝姓男子的殺機。 謝姓男子在行兇之後開車逃逸,並且不斷在他個人社交媒體高調發佈他逞兇犯案的訊息,直到遭警方逮捕才停止,他在被捕之後聲稱有精神病、裝哭卻沒有掉眼淚等小動作企圖規避罪行,引起社會的憤慨及不齒。 這起命案並不僅僅是單純的社會刑案,事實上反映出幾個問題值得正視。 首先是謝姓男子雖然被張姓女子申請保護令,案發前一日他違反禁令回住處再次施暴,妻子報警後,謝男被逮並移送新北檢,卻被請回,不知悔改的謝姓男子變本加厲,犯下這起命案。 有不少網友質疑為何沒有類似電子腳鐐管控謝姓男子,如果有的話,當可阻止憾事發生,再者有法律專業的有識者指出為何明知謝姓男子違反保護令,並且已經有施暴行徑,卻在移送後被請回?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違反保護令後依法可當場逮捕,甚至可聲請羈押。謝姓男子已違反保護令並且再次施暴,明顯構成「再犯風險」,檢方應聲押卻未聲押,讓他犯下重大命案的惡行,這樣的重大疏失,新北檢,特別是承辦的檢察官難辭其咎。 其二是謝姓男子在被捕之後聲稱有精神病、裝哭等企圖脫罪的伎倆雖然卑鄙、懦弱,讓人不齒,但是在法庭實務上卻往往是有效的,犯下惡性命案的兇手聲稱有精神病、或者裝成有悔意的樣子博取承審法官的同情,以逃過死刑、甚至無期徒刑的制裁,在過去已經有太多得逞的例子,更不用說近年來限縮死刑的政策,幾乎可以斷言謝姓男子恐怕會逃過死罪,而被害者遺屬跟公眾如何的憤慨都絲毫無法改變這樣的現狀。 土城命案,不僅僅是兩條無辜生命的逝去,所反映出的法律對家暴施暴者的管制疏漏,以及惡性重大的罪犯以種種偽裝玩弄欺騙司法躲避重刑制裁的問題,都值得公眾重視,而司法體系更應該從這起悲劇反省自身在防範家暴疏漏及輕縱罪犯的缺失,才能避免下一起悲劇的重演。 作者:洄瀾客

聽民意放颱風假好嗎?

丹娜絲颱風近日來襲,但北北基桃宣布正常上班上課成為焦點,甚至在宣布放假前一天,許多期盼的民眾來到首長底下留言「等你帥一波」,等到首長們宣布正常上班上課以後,湧入不少憤怒的民眾留言「大罷免大成功」,形同把颱風假視為一種福利,這樣下去真的好嗎? 自從去年山陀兒颱風到來以後,證明颱風動態從來是瞬息萬變,有時候預期有很大的風勢、雨勢,但實際影響沒這麼嚴重,但也有可能相反,一場輕颱可能造成地方嚴重的損失,所以放假與否更需要專業的判斷,且需要政治人物的決斷力才能決定。 宣布放颱風假是地方首長的權力,我從來支持首長依照科學數據與中央氣象署的預報成果決定是否放假,而非為了討好民眾進行決策。雖然去年山陀兒颱風到來的故事證實數據僅是參考,但依靠科學資料防颱,仍有其精準性,能有效保障人命安全。 可惜部分台灣人民僅想著將「颱風假」視為一種福利,總是認為放假比不放假更好,如果是「無風無雨」的放假,更能開心進百貨公司消費,簡直再好也不過。 但我卻認為民粹式的放假對台灣有害,雖然放假優先肯定對受雇者有利,但影響了雇主、老闆、產業的營運情況,颱風假等於變相的特休假,不僅勞工出勤要付雙倍薪,且還須補一天假日,只要颱風一來,等於變相提高人事成本。 台灣中小企業非常多,目前苦惱於關稅、匯率等問題,日理萬機,我不認為「為了放假而放假」增加企業營運負擔是好事。 其實部份台灣人民爭吵放假與否正是「小確幸政治學」的體現,不去看台灣的長遠發展,而是在意政府能不能發放眼前的福利。立法院之所以通過國定假日法,正是要討好這群「喜好小確幸」的選民。 但「小確幸包藏大禍心」,國民黨政權擅長以發放福利掩蓋政商綁樁的現況,成功在地方選舉大勝,但這種模式絕非良好的政治文化,更是會造成台灣腐化的原因。若立法院執意通過親中賣台的法案,即使給人民再多「小確幸」,仍是不適任的國會。 如果要「大罷免大成功」,千萬不能被這群只想放假的選民引領,他們僅是一群價值虛無、僅在乎自己福利的份子,「大罷免」是一種價值,目標是趕走親中賣台的國會議員,未來要朝向親近本土、專業治理的政治文化,而非討好民意、價值虛無。 作者/ Oscar

Recent Posts

土城命案反思:保護令不是萬靈丹,社會支持網才是關鍵

土城命案反思:保護令不是萬靈丹,社會支持網才是關鍵

新北市土城近日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當街殺人案件。一名46歲謝姓男子因長期家暴,遭妻子申請保護令後趕出家門。未料他心生怨懟,在開庭結束的隔日,尾隨妻子與其妹妹,當街持刀行兇,造成兩死悲劇。這起事件震驚社會,也引發民眾對保護令制度效力質疑,社群媒體上更出現「保護令根本無用」聲浪。 [...]

More Info
勞退新制提撥率苦了勞工肥了資方

勞退新制提撥率苦了勞工肥了資方

[...]

More Info
不要再讓土城命案的悲劇重演

不要再讓土城命案的悲劇重演

日前新北土城驚傳命案,張姓女子和她的妹妹在光天化日之下在街頭遭到冷血謀殺,行兇的竟是張姓女子的丈夫謝姓男子,他因為不斷家暴被張姓女子申請保護令,因此引發謝姓男子的殺機。 謝姓男子在行兇之後開車逃逸,並且不斷在他個人社交媒體高調發佈他逞兇犯案的訊息,直到遭警方逮捕才停止,他在被捕之後聲稱有精神病、裝哭卻沒有掉眼淚等小動作企圖規避罪行,引起社會的憤慨及不齒。 [...]

More Info
聽民意放颱風假好嗎?

聽民意放颱風假好嗎?

丹娜絲颱風近日來襲,但北北基桃宣布正常上班上課成為焦點,甚至在宣布放假前一天,許多期盼的民眾來到首長底下留言「等你帥一波」,等到首長們宣布正常上班上課以後,湧入不少憤怒的民眾留言「大罷免大成功」,形同把颱風假視為一種福利,這樣下去真的好嗎?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